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洋种子”来势汹汹攻城略地 福建种业期待崛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0-27  来源:东南网  浏览次数:126
 

位于福州市六一中路的“种子一条街”。周明太 摄

  东南网-福建日报10月27日报道 记者 李智勇/文 李智勇 周明太/摄

  民以食为天。地里种什么,用什么种子,关系到每个人的“餐桌”和“饭碗”。

  近年来,外资农业巨头及“洋种子”携其巨大优势,大举进军我国种子市场,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控制了我国高端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福建省,“洋种子”也在大举“攻城略地”。来自省种子总站的信息显示,福建蔬菜种植面积约1000万亩,其中进口品种占据“半壁江山”。福州海关的统计数据也显示,今年上半年福建进口种子1601吨,比去年同期增长37.3%。

  “洋种子”涌入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我们带来高产优质的农产品,另一方面也获取了大量利润及控制权。专家表示,如果种子市场被外国企业控制,那么相当于中国农业的“咽喉”被人家掐住。

  亡羊补牢未为晚。种子市场的现状已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为做大做强我省现代农作物种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日前,我省出台《福建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给出“真金白银”的多项政策扶持我省种业发展。

  面对“洋种子”凶猛进入的形势,迎着政府扶持的“东风”,期待福建种业在“与狼共舞”中迅速崛起!

  种之痛

  高价洋种“攻城略地” 占领“半壁江山”

  福清是全省蔬菜种植大县(市)之一。21日,记者在福清嘉叶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蔬菜基地里看到,一片片胡萝卜、甘蓝等长势正旺。虽然丰收已无悬念,但公司董事长施忠辉喜中带忧。施忠辉说,这1.6万亩基地的蔬菜,100%用的是“洋种子”,每年仅买种子的钱就占总投入成本的一两成。“去年公司种菜总产值1亿多元,付给种子公司的钱就将近1000万元。”

  施忠辉介绍,嘉叶公司每年共轮种一茬水稻和两茬蔬菜,稻种用的是国产优质的杂交水稻,花钱不多。蔬菜用的则全是“洋种子”。“西芹是用美国种子,胡萝卜、甘蓝、长豆和西兰花是日本种子,花菜用台湾地区的种子。这几年,“洋种子”售价逐年上升,甚至按粒卖,贵比黄金,快吃不消了。”

  最让施忠辉揪心的是一种叫“坂田316”的胡萝卜种子。今年嘉叶公司共种植2500亩“坂田316”,每种一茬,每亩种子钱就要花费2500元-3000元,占总投入成本的35%。

  施忠辉介绍说,种子商为开辟福建市场,一开始经常免费提供给农民先试种,等大家觉得效果不错,也就慢慢适应了这个新品种。后来大家发觉“洋种子”比普通国产种子至少增产增收80%以上,种出的胡萝卜出口内销都不愁。到后期,很多农民疯抢这种种子。种子价格随之水涨船高,2003年一罐750克装的“坂田316”种子售价750元,今年已涨到一罐7500元,短短8年涨了9倍,一克卖到10元,而且还未必买得到。

  “7年前,种一亩同样的胡萝卜,种子钱才花三四百元,如今却花3000元。菜价涨,与种子涨价也有很大关系。”

  施忠辉坦言,“坂田316”的种子确实好。普通国产胡萝卜种亩产只有两三吨,“坂田316”亩产能达五六吨,并且种出的胡萝卜外观好,可食率高,口感好,在国内外市场很受欢迎。但种菜利润被摊得越来越薄,感觉像被“套住”,却欲罢不能。

  “洋蔬菜种子比国产种子确实有竞争优势。”施忠辉说,以甘蓝为例,日本种子成活率能达95%,国产种子只有80%;人家一棵甘蓝能产3公斤,我们国产种子只能产1公斤。“我担心,万一有一天人家不卖给我们种子,我们的蔬菜供应可能就会出问题。”

  福清绿叶农业发展公司董事长林秀明也是我省有名的蔬菜种植大户,今年他以“公司+农户”形式发展了5000多亩蔬菜。在他的基地里,西红柿是以色列品种,甜椒是荷兰品种,种子成本占总投入成本的15%。“荷兰甜椒种子按粒卖,一包种子有1000粒,每粒就要0.8元至1.6元,而且自己留不了种,需要年年购买。”

  林秀明曾拿出一小块地试验来留“洋种子”,没想到第一年试验产量就减产两成,第二年减产五成,只好放弃留种念头。

  “洋甜椒采收期长达7个月,国产种子种的只有1个月。”林秀明说,“作为种菜企业,我们也想试验培育一些好品种,但缺乏人才和研发能力。如果我国的企业和科研机构能培育出这种高质量的种子就好了。”

  种子市场上流传着一句话:“进口种子按粒卖,国产种子按斤卖。”福清绿丰农业公司董事长林必玲介绍,他最近刚种下一批以色列顶级黄果小番茄“夏日阳光”的种子,售价每粒10元。1克种子约有三四百粒,换算起来,一克售价高达三四千元,是目前黄金价格的10倍。该品种亩产量不算高,只有约0.75万公斤,但口感极佳,零售价曾卖到60元/公斤。

  在福州六一中路的“种子一条街”,进口蔬菜种子的身影随处可见。一罐100克的日本青梗菜种子售价35元,而类似的国产种子只售5元/500g,进口的价格是国产的35倍。

  “我们餐桌上常见的包菜、白菜、萝卜以及水果中的西瓜和甜瓜,其种子大都从韩国、日本以及台湾地区引进的。”福州农嘉种子公司业务经理许丽松介绍,台湾的西瓜、甜瓜,韩国的萝卜和白菜,比较适合在福建种植,受到农民欢迎。

  “相比国产种子,进口种子身价高出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但由于产量高、经济效益好,进口种子广受种植户欢迎。”福建省种子总站站长唐航鹰告诉记者,“比如荷兰、以色列等地的设施农业起步较早,培育出很多成熟的蔬菜品种,品相好、产量高、抗病性强、耐储运。农民觉得用‘洋种子’种一亩蔬菜,可能比用国产种子要多赚上千元,因此‘洋种子’快速占领市场。再加上国内种子企业存在多、乱、杂、小、散的现状,普遍综合实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菜农往往只能接受高价的‘洋种子’。”

  唐航鹰透露,目前福建蔬菜种植品种的60%以上,是从国外或者台湾地区进来的。

  种之忧

  国内种子企业基本无育种能力

  记者了解到,进口蔬菜种子不但价格昂贵,而且绝大多数是“杂交种”,亲本种子外国公司是不出售的。而“杂交种”不能自留种。

  据国内媒体报道,自从2000年我国颁布《种子法》对外开放蔬菜和花卉种子市场后,跨国种业公司便以蔬菜和花卉种子为突破口,进军中国种子市场。

  在进口种子“攻城略地”背后,是国内育种能力的落后。与种业强国相比,我国农作物种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仍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多、小、散、竞争力不强的问题突出。目前,国内持证种子经营企业多达8700余家,但99%没有研发能力,排名前10家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仅为13%。在我国,前20强种子企业销售额的总和,仅相当于美国孟山都公司一家销售额的22%。

  “全省持证主营蔬菜瓜果种子的企业有77家,有50%以上在福州台江区和厦门翔安区两地注册经营或设立门市部,并形成了省内两个蔬菜瓜果种子集散市场。这些企业大多是以买种为主,真正具备自主研发新种能力的企业少之又少。”省种子总站种子管理科科长陈善杰介绍说,目前,全国有95家育繁推销一体化企业,福建仅占一家。中国种子协会评选的全国种子企业50强中没有我省的种子企业。全省比较知名的企业不过超大种业、中种农嘉种业、六三种业、闽丰种业等几家,“星星多,月亮少”,我省种业发展任重道远。

  “我们的育种工作主要由农科院所和高校完成,科研与生产经营脱节,而种子企业规模小,力量分散,人才、资金和技术都缺乏,基本没有育种能力。”陈善杰表示,我省大多种子公司是靠代销“洋种子”或购买品种经营,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种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洋种子’之所以有优势,关键在研发上舍得投入。”福建农林大学何水林教授介绍,世界五百强企业中,种业企业占相当一部分。像孟山都、先锋、利马格兰、KWS等美欧种业巨头,每年的研发投入都在销售额的9%至10%左右。美国孟山都公司每年的科研经费有8亿多美元,比我国几个蔬菜大省科研经费的总和还要多。很多跨国种业公司具备强大的研发育种能力,他们在全世界寻找种子资源,带回公司进行长年杂交、遴选后代、试种,培育出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再向全球推广。外资种业公司挟研发、规模、资金、管理上的巨大优势,聘请我国一些技术和营销人员,借助我们一些种子公司现有的推广渠道,在国内市场长驱直入,罕逢对手。而我国育种科研经费普遍短缺,种业企业对研发投入普遍缺乏动力,国内对育种研发缺乏长期稳定投入和长远战略。“没有好品种,只能沦为人家的生产车间和推广渠道,人家依靠新品种新技术,不断从我们这里赚大钱。大规模种植‘洋种子’,也抬高了高端蔬菜价格。”

  “做种业最大的问题,是风险跟收益不成正比。” 中种集团福建农嘉种业公司总经理黄达彪告诉记者,一般育成一个新品种,需要5-10年时间与资金的注入,更需要育种材料的积累、专业知识与经验,以及良好的运气。尤其是杂交种即使育成,在生产过程也经常会遇到不良气候影响,造成种子质量不达标而不能作为商品,这就需要种业公司具备抗风险的综合实力。另外,目前国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品种选育投入很多,但种子一出来很快被人模仿跟进,投入不一定得到回报,企业对科研投入缺乏动力;经营杂交种利润留在企业的非常有限,但如果种子质量出了问题,企业需要赔付的钱则达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近年,厦门一家种子公司就因为培育的种苗出现问题,在海南适应性差,导致当地近5000亩西瓜因种子绝收,不得不赔付了200多万元。由于认为做种子“担的是卖白粉的心,赚的是辛苦钱”,一些种子企业就得过且过,为“洋种子”做起代销“混日子”。

  “种子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收益,以及与之相关的配套产业链,种业安全几乎等同于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洋种子’形成依赖,一旦人家‘釜底抽薪’,将直接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长期关注基因育种和国内种业发展的何水林教授透露,目前,“洋种子”有向我国及我省从次要农作物到主要农作物发展的趋势,正全面渗透,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我们要勇于突围,加大对民族种业的扶持。” 何水林教授建议,政府应鼓励扶持有一定规模的育种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创新和自主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民族种业在新品种繁育上多加支持;要尽快建立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人才对接平台,在我省福清、莆田、漳州等蔬菜重点种植地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地加快培育一些适合我省种植的蔬菜品种,在龙头蔬菜种植企业中形成产销研一条龙的体系,防止“洋种子”全面渗透,快速大幅提高我国及我省种业企业的育种创新能力。

  种之喜

  政府扶持,迎来发展春天

  “洋种子”的来势汹汹已引起国家层面的注意。今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了种业的国家战略地位。

  10月16日,我省出台《福建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创新种业科研育种机制、扶持种子企业做大做强、强化市场和质量监管、提高供种保障和调控能力、落实促进种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强化组织领导等八个方面,给出“真金白银”政策,扶持我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做大做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全面提升我省农作物品种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市场监管能力和供种保障能力。到2020年,形成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选育一批突破性的优良品种;力争培育3个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集团、10个省级重点种子企业,农作物种业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建设一批优势种子生产基地,提高种子生产供需调控水平,确保供种安全。

  科技部门重点扶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育种材料的改良和创制,开展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分子生物技术等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和公益性研究。在创新种业科研育种机制上,鼓励和推动科企联合,开展水稻、蔬菜杂交品种选育攻关。充分发挥我省“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等成果交易平台,促进农作物杂交种品种权转让交易。引导科研院所和教学院校逐步从其开办或投资的种子企业中退出股份,力争到“十二五”末完成种业“事企分开”。

  扶持种子企业做大做强。我省将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农作物种业;鼓励种子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尤其鼓励大型优势种子企业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省直相关部门将择优支持“育繁推一体化”和省级重点种子企业建立种子研发中心,引导各类科技资源向种子企业转移,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从2012年到2020年,对于列入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和省级重点种子企业的,省级财政每年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的补贴资金,扶持开展品种选育。

  落实促进种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种子生产经营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以“公司+农户”模式生产、经营的种子企业,可按有关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实施杂交水稻制种保险政策。种子生产、加工机械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将粮食安全应急种子贮备和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贷款列入政策性贷款范畴。从2011~2013年,省级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用于实施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重点扶持种业工程的基地建设、种苗繁育、技术集成、培训和推广。


  加快种业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完善我省海南繁育基地,全省扶持新建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24个。为提高供种保障和调控能力,在全省将尽快建立杂交水稻制种基地10万亩,年生产能力达到1600万公斤以上。建设一批粮油、蔬菜、果树、茶树、食用菌、中药材等种子(苗)繁殖基地。按照“分级储备,分级负责”的原则,完善粮食安全应急种子储备制度。

  “尽管‘洋种子’攻势凶猛,但有了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扶持和种子行业创新能力的建设,及福建种业界的共同努力,我们对福建种业发展充满信心。” 中种集团福建农嘉种业公司总经理黄达彪说。

  作者:李智勇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