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佟屏亚:保护“民族种业”是一个伪命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2-04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678
 

 

    有关中国种业对外开放的言论中,有一种主导意见反对跨国种业进入,即所谓保护“民族种业”。认为跨国公司有雄厚的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而资金分散、规模很小的中国种业难以抗衡。种子是一种特殊商品,不能完全市场化。“狼来了”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语言,特别是国际政治风云变幻莫测,决不能让外企进入中国种子市场。因此要采取措施保护“民族种业”,拒外资外企于国门之外,防止跨国公司控制中国种业乃至危及“粮食安全”。
 
    《农民日报》种业论坛曾发表一篇短文,题目叫“中国种业你愿意改姓吗?”文章说:WTO叩开了中国大门,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后果不堪设想。跨国种业公司已经做好进入中国的准备,中国种业要谨防改“姓”之危,严防“洋”时代的到来。中国有句俗话叫“再穷也不能改姓”。
 
    农业一直是中国吸收外商投资的鼓励领域。1995年,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制定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把粮、棉、油、糖、果树、蔬菜、花卉、牧草、林木等优良新品种列为鼓励外商投资企业。1997年中国政府对种业外商投资政策进行调整,农业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设立外商投资农作物种子企业审批和登记管理的规定》,即把粮、棉、油3类种子由鼓励类改为限制乙类,规定外商投资必须由中方控股或居主导地位。据官方资料,从1995年至2008年,约有100多家左右外国独资公司或合资公司在中国注册登记,主要营销蔬菜、果树、花卉种子或种苗,而粮食作物及棉花种子极少。虽然中国已成为国际种业投资的热点地区,但跨国种业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仍然受到政策限制。
 
    政府关起门来保护“民族种业”十几年了,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很长一段时间,农业部门声称要采取优惠政策发展壮大“民族种业”,关起门来练好“内功”,然后再与跨国种业公司较量。例如建设“种子工程”,扶持“百强企业”,组建“航空母艇”,实施“百团大战”等等,农业部2003年在《种业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出宏伟目标:“培育形成5个左右年经营额超过1亿美元的农作物种子企业,种子出口贸易地位由现在的排名第16位跻身前十强的目标,进一步确定了大企业、大集团在种业中的主体地位”。但基本上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模式和做法,加强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拒外资外企于国门之外。
 
    农业部门的口号一次比一次响,金钱和物质投入一次比一次多。效果如何呢?
 
    农业部执行上述“项目”,如同中国盛行的其他“口号农业”一样,鼓噪一时,昙花一现,无非是申请一个项目,获取一笔资金,上下一番“折腾”,总结一项政绩,看不出哪些地方真正发展壮大种子企业,也没有建立种业良性体制和机制。全国和省级拥有庞大的种业机构和管理人员,现行的品种审定制度加强了部门垄断和地方保护。说得更确切一些,是以保护“民族种业”为口实保护了部门的权力和利益。例如建设“种子工程”、“良种补贴”等项目,明显地具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采取双重身份,既是资源的分配者,又是资源的占有者,实际上是部门意志和利益的体现,亦或成为贪污索贿之源。很难说清楚投入那么多资金对保护民族种业起到了什么作用。
 
    保护“民族种业”是一个十分煽情的字眼,而且极易归属于意识形态,习惯用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去评价社会,是姓“资”或是姓“社”,是属“中”或是属“洋”,“再穷也不能改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全球经济在竞争,在融通,闭关自守保护了什么?保护的是落后制度、保守思想和陈旧理念,抵制的是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一个人不与人交往,就几乎不能生存;一个国家闭关自守,就永远不会繁荣昌盛。任何一个国家的种业定位都离不开全球经济大环境和大格局,难道还有独立于世界之外纯粹意义的“民族种业”吗?
 
    保护“民族种业”是一个伪命题。长期闭关锁国、运动连连的“老大古国”,究竟有哪几家称得上是真正的现代种业?农业部门所保护的仍然是那些被称为“县长的小金库、局长的财务部”政企不分的国有种子公司,是封闭落后、垄断经营的“堡垒”,根本谈不上是保护民族种业也谈不上是振兴民族种业,更遑论所谓保护“粮食安全”了。
 
    有一种论点承认:“跨国种业公司投资中国种业,在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提高育种水平和种子质量的同时,也在控制中国种子市场,控制中国粮食”。这似乎是一厢情愿的道理,哪有不让开公司做生意的投资人赚钱的呢?至于虚拟所谓的“危及粮食安全”,如果担心真正像有人宣传的那样打起来了“国际大战”,一纸命令把它收归国有就是了。
 
    跨国种业公司进入中国并不是中国第一“忧虑”,重要的是政府部门应该有所作为,官员应该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从宏观高度制定种业发展战略和提高种业管理水平,增强中国种业的市场竞争力;还应制定宽松的产业政策,更好地利用外资和技术。控制与反控制的能力反映了种子企业自身的理念、管理和竞争力,也反映政府的战略与技能。中国种业要生存要发展,要进入世界经济的主流,就必须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同跨国种业公司打交道,尽快成为全球种业体系中的一位成员。
 
    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资本流动加速,资金彼此渗透,种质相互交流,仅仅是为一个国家服务的种子产业将不复存在,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起大门来发展种业,中国的农业将永远落后于世界。无论是政府官员、企业家还是科研人员,大部分人都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主张开放国门,与跨国公司合作发展中国种业,这样的呼声愈来愈高。
 
    中国种业需要国外资本和外企先进管理理念,跨国公司也需要中国的市场和资源。中国种业正在逐渐和世界形成一个共同体,融入国际化产业链条,让中国种子市场成为世界种子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不仅有助于中国种业的快速发展,也会有效地提高中国的农作物产量。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