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营销 » 营销 » 正文

种子推广者:不懂技术,自食苦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9-15  来源:农财网种业宝典  作者:王智广  浏览次数:491
 
 

      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起因有三:一是黄淮海区域因为阴雨天气导致了不少的“秃尖”和“花粒”;二是最近接到某种子经销商的咨询电话,他推广玉米“白加红”技术出现了失误;三是忽然想到前些天有读者“一针见血”的诛心农资人的话语。

      感觉有一些新的想法,所以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惟愿帮助到那些“想变的更好”的品种推广者。但,不奢望能唤醒“装睡的人”,也帮不了那些“不想改变的人”。

      对农资人“诛心”的评价


      这位“用户剑过无痕”读者的留言,让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的几位资深技术人员“印象深刻”。

      在卖农资的技术推广员里,确实有部分是“不懂装懂”的或“真不懂”,也有一些是“一知半解”马马虎虎过得去的,真正“懂行”的、掌握核心农业技术的较少。

      而只有这些“懂行”的,才是赚到大钱的。大部分“卖农资的”基本上属于“一般般”或者惨淡经营。

      是啊,农村精英本来就比较少

      “精英”本来就比较少,“精英中的精英”当然更是凤毛麟角。作者在农业圈混了30年,和17个省市自治区的很多农资从业者接触过,印象最深刻的仅仅举例3个:

      山东临沂兰陵县(原苍山县)某乡镇的老周,就在一个乡镇上农资零售农药,年利润70万左右(2016年)。因为,他精通棚室蔬菜和大蒜的技术,周边的同行比不了。

      山东德州乐陵县某村农民老吕,2018年种植某国审玉米品种,抗旱耐涝耐瘠薄耐盐碱,适合当地。他也理解了“稀植”和“只用尿素”的奥秘,于是“从农民成为县代理”,三年的种植面积增幅100倍。

      河北邯郸临漳县某乡镇农资店老王,他经过了对比筛选,选定了一个适合当地的玉米品种,优点是“抗病”、“棒子非常大”、“增产潜力大”,但是缺点是“茎秆偏高”和“生育期偏长”(请注意,任何品种都是有缺点的,推广者要做到的就是“扬长避短”)。他看到我们关于玉米“二控八防”的报道之后,在我们的指导下,他试验了3个“二控八防”对比试验,实现了降低株高40厘米左右,不但化解了倒伏的风险,而且也实现了让当地农民一亩玉米收入1400多元到1900多元的很多典型。他呢,三年时间的推广面积从0.4万亩攀升到7万亩。

      再看反面典型,忽悠人的比比皆是

      下面说到的,都是非真名的普遍现象的缩影,很有代表性:

      农财网种业宝典在2017年曾发表作者的第一篇文章,那是质疑“玉米高密度不科学”的文章。事实上,那篇文章在作者的电脑里“沉睡了好几年”,因为那个时候,大部分的种子推广者已经对玉米高密度如痴如醉,为之癫狂。当时谁要说“密植不好”,很些人的“唾沫星子”就像雨点一样扑面而来。

      但是,后来暴露出来的一些“玉米高密度”的巨大缺陷,也让一些“种子推广者”和很多种植户“赔哭了”。

      隐忍了好几年。默默补充素材,保持理性,保持思考。

      终于发出了质疑玉米高密度的文章,可以说,现在网上的各种版本“质疑高密度的”,大多都是转载或者删减或者改编的。

      还是那句话:一两个例子是忽悠人的,只有多个例子交叉验证才是提升自己的。

      当年不动脑子而胡乱推广“一穴双株”和亩密度6000株的“种子推广者”,应该是改行了吧?现在依然叫嚷着“高密度”或“超高密度”的品种,你又不能早熟7天到10天,凭什么可以过于密植呢?

      某河南老张,一开始销售套包的某“少雄少根”的美系红轴品种,因为高温热害,在山东省一年不行又一年,两年下来赔惨了,于是改行开饭店去了。

      某河北衡水某一种子经销商,听说附近县“玉米白加红”安全种植的技术挺好,于是,他不求甚解且一知半解就“想当然地”推广1高秆品种:1矮秆品种,或者是2高秆品种:1矮秆品种(注:这是他的错误理解,因为,矮秆的比例必须不能低于200%)。

      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自己不懂,难道不会提前咨询几分钟不好吗?就是简单地想一想:如果“姚明和潘长江”组合到一块,“潘长江”肯定被“姚明”阻挡阳光啊!

      顺便科普一下:农业网种业宝典20171213日刊载的《“白轴+红轴”,立体种植?对!抵御风险,增产增收,这是玉米种植新思路》一文,明确指出了高秆和矮秆必须12或者24种植,因为矮秆品种为了不受到高秆品种的阻碍光照,必须200%以上的比例啊!

      而且,没有永远停滞的科技。2018年至今“技术不断完善”,更加提倡矮秆占比200%300%的混播技术。因为,实践证明,混播比间作更有优势,因为最初是为了解决耐高温热害问题,但混播对预防倒伏,提高抗旱能力,提高抗病能力也非常显著。

      捎带着卖肥料:赔了夫人又折兵

      很多基层种子经销商,为了获得1倍以上的利润,“卖种子又卖复合肥”,结果呢?这样的人,几乎没有发财的,因为他(她)面临着“种子销量下滑,化肥销量也下滑”。

      “贪”则“贫”。

      做人不能太贪心。

      古人流传几千年的“舍得”的智慧,为啥很多人不理解呢?“舍”就是“得”,有舍才有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

      为什么这样讲呢?

      因为,玉米每生产100斤籽粒,必须吸收2.28斤纯氮,0.78斤纯磷,2.25斤纯钾。夏玉米因为前茬作物肥料留存的原因,可以以氮肥为主,少用或不用钾肥。而且,据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弗雷教授的科研结果,玉米用氮肥对产量的贡献占26%(高于品种的19%占比,仅次于天气27%的占比)。


      这是“玉米真科技”。谁违背了这个科学规律,谁的玉米品种也表现不好(因为“吃不饱”和“吃不好”,任何品种也长不好)。如果品种都表现不好,都如同“鸡进鸡群”,只能陷入恶性竞争,惨淡经营,越来越难干,越来越不行,甚至关张了。

      为啥呢?因为几点:

      第一,“卖复合肥”想多赚钱,又不能卖贵了,卖贵了没人要;卖的不能贵,还要赚钱多。只能复合肥上“玩猫腻”——复合肥的中“磷”用难溶性的磷,甚至是“袋子上标注有磷,实际上根本不用磷钾”——就是用氯化铵冒充的。就算是“合格的复合肥”按照规定,水溶性磷最高是50%(请注意:二铵的水溶性磷是95%以上,一斤二铵相当于约6斤“三个15”的复合肥的水溶性磷)。


      第二,磷素在土壤中淋失是很少的,只要常年使用二铵的地块,间隔23年不用磷素也没有关系。不但夏玉米可以利用前茬小麦底肥的磷钾肥留存,就连美国的春玉米也是间隔23年才用一次磷钾肥(二铵和氯化钾),见附图。


      第三,新媒体的普及,种植户的获得“农业真科技”的渠道增多,很多农民的科技素质大幅度提升。比如:山东德州A农民20斤二铵“打败了”100斤缓释肥;河北衡水B农民30斤尿素就长出了很好的夏玉米;河北邯郸C农民“夏播玉米不施肥”已经三年了(只要玉米品种“根系发达,活秆成熟”且前茬使用二铵尿素氯化钾即可“一肥两用”)。

      第四,玉米播种时一次性大量施肥“符合卖化肥的利益”,但是损害了玉米:除了在出苗时有“烧苗”的风险之外,还会导致扎根浅和茎秆细弱而诱发倒伏和茎折,而且更多地造成后期脱肥早衰。

      明白了吧?“卖种子又卖肥料”属于“小精人行为”,弄不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真正有智慧的种子推广者,只推荐老百姓用尿素(缺钾的地方可搭配一些氯化钾);为什么山东德州乐陵的老吕推广玉米种子3年增幅100倍是他“不碰复合肥”,河北邯郸临漳的老王3年的玉米种子销量到7万亩是他“放弃了复合肥”。

      再看山西省某卖复合肥的惨状吧:复合肥销量只剩下1/3了。


      如何破解?其实也很简单,关键看你“想不想”。先听两小段录音,下期见。

      未完待续

      来源丨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王智广、崔国光、尹洪雨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营销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