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营销 » 职场 » 正文

懂礼仪,好营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3-19  来源: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  作者:王岚  浏览次数:264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

      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称谓称呼方面

      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例如,西方称呼男性为先生,称呼女性为女士或小姐;而在中国“先生”最早是对有学问者的尊称,现今“先生”在中国也成为一种对男性表示尊重的称呼。西方人对伯母、婶婶、姨等统称”auntie”而中国人由于受老幼尊卑的影响,父亲那边的称伯伯,姑姑,母亲那边的称为舅,姨。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因为在西方正式头衔用于法官、军官、医生、教授、高级宗教人士等。而在中国一般只有彼此熟悉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人们喜欢加上职位,xx经理,xx总裁等,中国人认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交际语言方面

      中国人见面时通常点头致意,握手或行拱手礼,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则认为欠身显得自卑,西方较为常见是贴面礼、亲吻礼;中国在见面时喜欢客套的问去哪了?有没有吃饭?西方则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送客离开时,中国人习惯挽留,说“走好”“慢走”,而西方则是微笑着说再见。在面对他人夸奖所采取的态度方面,中、西方人不相同。面对他人的夸奖,中国人常常会说过奖了、惭愧、我还差的很远等字眼,表示自己的谦虚;而西方人面对别人真诚的赞美或赞扬,往往会用谢谢来表示接受对方的美意。

      ▲宴请方面

      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中国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觥筹交错,歌舞升平。而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过吃饭的方式,吃西餐时,主人不提倡大肆饮酒,通常喝啤酒、葡萄酒,而且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静、典雅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难听的声音。

      ▲禁忌习俗

      中国人不喜欢说4,因为与“死”同音,认为8、6吉利,偏向于双数,追求成双成对。西方人不喜欢13,缘起基督教中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犹大出卖耶稣,有13个人。

      中国人喜欢黄色,认为黄色代表尊贵,中国人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西方则认为龙是蛇,基督教中蛇引诱亚当夏娃偷吃禁果,是魔鬼撒旦的象征。而西方基督教以黄色为耻辱的象征。

      ▲ 日常行为习惯

      西方人比较忌讳别人探听其隐私,所以一般忌谈论年龄、婚姻、收入等。而中国人则认为这是一种表达关心的方式。

      在中国,人际交往特别讲究礼数,重视礼尚往来,往往将礼作为人际交往的媒介和桥梁。东方人送礼的名目繁多,除了重要节日互相拜访需要送礼外,平时的婚、丧、嫁、娶等都可以作为送礼的理由。西方礼仪强调交际务实,在讲究礼貌的基础上力求简洁便利,反对繁文缛节、过分客套造作。西方人一般不轻易送礼给别人,除非互相之间建立了较为稳固的人际关系。

      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天人合一”和“天人两分”思想体系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它提倡“以类和之,天人合一”的思想。由于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迷信、惧怕和崇拜,使人们不得不力求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群体去适应自然,认为人只有回归自然,将自我融入群体和自然之中,才能达成“和谐”,这种思想必然会导致群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西方受基督教“原罪说”的影响,一生为赎罪而奋斗,致力于改造自然,将人与自然相分对立,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西方人充分相信个人的能力。认为个人不必依赖群体也能战胜自然,这种“天人两分”的思想势必导致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 

      ▲群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

      中国文化认为每个人不是孤立的独立个体,而是群体网络上的一分子。为了保持和谐的群体不至于分解离散,为了维护巩固良好的人际关系,群体之间形成了一些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例如:重义轻利,内省、自制、等级尊卑,集体主义和对群体依赖等价值观念。在以群体主义为取向的中国社会,人们的一言一行必须符合社会和群体的期望,谦卑或其衍生物“卑己尊人”的礼貌行为是人人所崇尚的。“礼”文化教导人们要尊敬长者和有地位者、懂得礼让,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西方人则推崇个人独立自主的个人主义。他们把自由、平等、民主、权利作为人生存的前提,这种价值观念培养了其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西方人尊重个人权力,向往自由,崇尚平等,这一“平等”观念体现在打招呼、称谓行为模式中,还表现为对陌生人甚至是家人的过分客气和礼貌,对待家庭成员甚至是晚辈也是“谢谢”挂在嘴边。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体文化是个体自主、利益均衡、互不侵犯、避免冲突,而且将交际规则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策略。
 
      ▲宗教信仰的影响。

      中国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皇权胜于神权,没有一种宗教占统治地位,我国就总体而言,是一个非宗教的国家,因此中国礼仪没有宗教色彩;而在西方,基督教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公元4世纪时,基督教就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成为西方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西方历史上还曾多次爆发过影响深远的宗教战争,因此西方礼仪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西方女士优先的礼仪是受基督教文明以仰慕女性、崇拜女性为高尚情操的影响,对基督教徒(天主教与东正数)来说,圣母玛丽亚树立了尊贵贞洁的形象,基督教文明尊崇玛丽亚为圣母,对心爱的女性像上帝一样顶礼膜拜,即使西方国家处在封建专制社会的中世纪时期,骑士的传统也是以保护女性为己任。骑士都要选择一位贵妇人作为尊敬、爱慕、服从的偶像,学会一套讨好、效忠、保护女人的本领,不惜为她遭受苦难,献出生命,这种“骑士风度”对社会风尚产生了深远影响。

      礼仪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内涵,其在历史演绎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带有本土文化的特征,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仅要承认差异的存在,而且要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正视差异,保持积极的沟通心态,实现文化认同。在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的同时,注意吸收西方优秀的文化成果,丰富更新自己的传统文化,正确对人,正确待己,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营销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