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营销 » 企业文化 » 正文

企业文化的普世价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2-07  来源:价值中国  浏览次数:554
 

  企业家是百里挑一的稀缺资源,其价值实现却有赖于资本和团队,而资本和团队自愿“押注”于企业家的创新,除了经济利益之外还有精神上的认同,所以现代企业理论提出了两个新的命题:领导力和企业文化。

  企业“活宝”

  许多企业家把文化视为企业追求卓越的无价之宝。但在现代企业的经营中,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随着企业家的“跳槽”或“下课”,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也会随之而变。一个企业的文化,通常就是该企业一把手的文化,在一把手“活”在企业之时,他所推崇的文化就是“无价”之宝。由此看来,文化彷佛是企业家的“活宝”--在企业和企业家活着的时候,才是宝贝。企业一旦经营失败,或者一把手因故离开了企业,他所推崇的企业文化也会销声匿迹,风光一时的“无价”之宝会变得一文不值。即使前任定下的规矩必须“萧规曹随”,继任者也会换一套说法,很少有人还会默诵着前任的语录,亦步亦趋。通常只有家族企业才会把家族文化奉为不朽的商业信条。这就提出了一个命题:企业文化究竟有没有商业价值?企业是否存在不因人而异的普世价值观?

  警惕过度“文化”

  文化一词源于《易经》:“观乎人文,以化天下”,后人解读为“以文化人”,本来不是商业术语。商人讲文化,通常离不开本民族的人文传统,所以很难永续传承。因人而异的企业文化通常带有企业家的个人色彩,在中国,人们可以在“仁义礼智信”中取出的任何一个字尽情演绎,演绎中又可援引诸子百家乃至耶稣佛陀等宗教信条。更有甚者:人未成“宗”,话已成“教”,本来是“忽悠”别人的企业文化率先“忽悠”了自己!

  企业经营的决策是要有独裁的,因为“总裁”就是独裁,而独裁者身边必有谄媚之人,于是乎,企业文化在传播中多半会被没有文化的执行者们曲解,甚至演变为公司政治的工具,失信于团队,失信于股东,失信于客户。长此以往,企业就会丧失其原有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说,过度“文化”是企业经营的一种亚健康形态。

  以信为本

  文以化人,而企业的“企”字却是“人+止”,从制度产生的本源看,企业制度是超越“人”而存在的,这就要把商业文化的一般理念和因人而异的文化诠释区别开来。

  在中国,文化正统的排序是“仁义礼智信”,社会正统的排序则为“士农工商”,由此推论,商业文化在中国是排在后面的“智信”二字。文化以人为本,商人以信为本,若把企业家从一般商人独立出来定义为创新的推动者,则“智”字可以代表创新。然而,无论是“信”还是“智”,商业成功的标准都离不开利润,这就要把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与商业文化区别开来。

  商业文化,无论商人的姓氏为“赵钱孙李”或“周吴郑王”,成功者都离不开三个字:利-智-信。纯粹做人,可以不言利,可以无智慧,可以不求信,但要做企业家,三者缺一不可:无利不起早,无智不创新,无信不成功。古人云,不成功便成仁,说明成功和成仁是分离的,破产企业的商人也可以把人做好,但好人却未必都能成为好商人。仁德礼义是做人之道,利-智-信则是为商之道,其中以“信”为至尊,所以说,商人一诺值万金。

  企业文化的普世价值是利-智-信,起步期的企业必须逐利求生存,成长期的企业始于创新求发展,成熟期的企业守本守信求规模,所以利润是根,创新如命,信用为本。

  认清“利-智-信”

  企业文化不能回避“利”,商人讲文化而不言利,这是商人的虚伪。从商者,可自我冠名为儒商、仁商、德商等等,都是反商业文化的杂交概念,混淆了社会人文与商业文化的差别。商人逐利乃天经地义,亚当·斯密写了两本书:一本是《国富论》,另一本是《道德情操论》,前者解读财富的性质和起源,解读了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后者诠释社会人的道德情操,解读了理性自然人的行为。企业家群体,是人格分裂的二元化行为主体,作为自然人可立德立言,作为企业家要成长创新。因为,企业家是公司创新成长的永动机,而利润则是永动机的润滑油。自然人的天性可以温文恭俭让,而企业家的天性却必须承担责任,挑战风险。

  企业文化若绝口不言“利”,不仅漠视了资本家的逐利天性,而且违背了企业家的诚信准则,看似高雅智慧,其实虚伪愚蠢。在商业文化中,“信”高于“利”,“利”高于“智”,特别是管理上市公司的企业家,诚信为本,“信”有三面:一要面向投资人,求信用;二要面向管理团队,求信任;三要面向消费者,求信心,三者缺一不可。企业家的价值实现高度依赖于资本、团队和客户,而资本重“利”,团队重“智”,客户重“信”,企业文化的普世价值就是“利-智-信”,其价值实现的方式可量化为企业的利润、创新和商誉。

  企业家和普通商人的差异在于“智”,没有智慧的商人如过江之鲫,有智慧的企业家是百里挑一。企业之“利”若包含了创新利润就是“厚利”,有别于普通商人的“薄利”。犹太商人崇尚“逐厚利”,中国商人注重“薄利多销”,我们常说犹太人贪婪,这可能包含着自卑。消费者若愿意支付“厚利”的价格,是因为在“厚利”之中有企业家的溢价,也就是“智”的货币化。

  企业文化与有文化的企业家

  现实生活中的企业都是由个性化的企业家所代表的,有文化的企业家就像名牌商标一样,以其个人魅力和领袖气质使企业流光溢彩,但却不能因此说没有文化的老板们就不是企业家。企业文化的价值和企业家的文化素养不同,这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标准化和差异化的和谐。

  有文化的企业家会给企业带来特殊的溢价,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文化认同会产生团队的凝聚力,从而淡化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在股权投资产业中,投资的成功仰赖于天时、地利、人和,其中“人和”最为重要,天有不测风云,商场无穷变幻,惟有“人和”是可以经营的。

  因此,有文化的企业家能把企业文化较快从“利”升级到“智”和“信”的层面,将企业的逐利行为升华到智慧与诚信的货币化,而创新和守信是企业的厚利之源。现代企业的文化是厚利文化,所以资本市场才会给企业两种溢价:创新溢价和成长溢价。

  企业文化的普世价值是利-智-信,起步期的企业必须逐利求生存,成长期的企业始于创新求发展,成熟期的企业守本守信求规模。所以,利润是根,创新如命,信用为本。

  但这仅仅是企业需求,与企业家的文化认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误差。最理想的状态是企业家有着系统的商业理论和文化认知,能够为企业打造适合自己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但这样的情况却并不多见。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营销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