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 » 国审品种 > 玉米 » 正文

2003年国审玉米品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1-06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5927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41

品种名称:吉单327

选育单位:吉林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96478,来源为掖478变异株;父本为吉992,来源为吉846×M017。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65厘米,穗位高102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黄绿色,果穗长锥型,穗长21.8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9.2克。在东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27天,比四单19晚4天,比本玉9晚2天,需有效积温2600℃。

经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中抗丝黑穗病,抗黑粉病,高感茎腐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感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43克/升,粗蛋白含量10.0%,粗脂肪含量4.01%,粗淀粉含量72.04%,赖氨酸含量0.40%。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77克/升,粗蛋白含量10.61%,粗脂肪含量2.57%,粗淀粉含量72.84%,赖氨酸含量0.30%。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东北早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07.1公斤,比对照四单19增产6.24%,17点次增产,7点次减产;比本玉9平均增产6.13%,16点增产,8点减产;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72.0公斤,比对照四单19增产15%,9点次增产,1点次减产。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300株/亩左右,注意防治茎腐病、丝黑穗病、玉米螟及粘虫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吉林、辽宁、黑龙江及内蒙古通辽地区本玉9品种种植区域种植,注意防治茎腐病和丝黑穗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42

品种名称:通吉100

选育单位:吉林省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吉林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C8605-2,来源为7922×5003;父本为吉853,来源为330×黄早4。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86厘米,穗位高139厘米,成株叶片数22片。花药红色,颖壳黄色。花丝淡紫色,果穗筒型,穗长21.2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9.1克。在东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28天,比四单19晚6天,比本玉9晚3天,需有效积温2600℃。

经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中抗丝黑穗病,中抗黑粉病,抗茎腐病,感弯孢菌叶斑病,中抗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65克/升,粗蛋白含量11.27%,粗脂肪含量4.02%,粗淀粉含量71.95%,赖氨酸含量0.28%。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64克/升,粗蛋白含量9.93%,粗脂肪含量3.60%,粗淀粉含量73.60%,赖氨酸含量0.28%。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东北早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95.3公斤,比四单19增产7.12%,22点增产,2点减产;比本玉9增产7.36%,21点增产,3点减产;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9.8公斤,比四单19增产12.8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株/亩~3500株/亩,注意防治玉米螟、丝黑穗病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吉林、辽宁、黑龙江及内蒙古通辽地区本玉9品种种植区域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43

品种名称:强盛31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种苗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918,来源为(478×928)×478;父本为:919,来源为黄早4、维春、929等混合群体中选择的优异株。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49厘米,穗位高106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药淡红色,颖壳淡绿色。花丝粉红色,果穗长筒型,穗长21.6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红色,籽粒橘红色,硬粒型,百粒重40.0克。在东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27天,比本玉9晚2天,需有效积温2700℃。

经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感丝黑穗病,抗黑粉病,高感茎腐病,感弯孢菌叶斑病,中抗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51克/升,粗蛋白含量10.97%,粗脂肪含量3.17%,粗淀粉含量72.36%,赖氨酸含量0.31%。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76克/升,粗蛋白含量9.67%,粗脂肪含量2.69%,粗淀粉含量75.0%,赖氨酸含量0.28%。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东北早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94.3公斤,比四单19增产7.0%,18点增产,6点减产;比本玉9增产7.24%,21点增产,3点减产;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8.1公斤,比四单19增产9.3%,8点增产,2点减产。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300株/亩~35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玉米螟等病虫害,种子应包衣后种植。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通辽地区本玉9品种种植区域种植,必须采用专用防治丝黑穗病种衣剂包衣等综合措施防治丝黑穗病,同时注意防治茎腐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44

品种名称:迪卡3号

选育单位:孟山都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6053,来源为依阿华坚杆综合种(BSSS);父本为DH0514,来源为兰卡斯特抗病综合种。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61厘米,穗位高94厘米,成株叶片数22片。花药紫色,颖壳紫色。花丝白色,果穗筒型,穗长21.0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粉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42.0克。在东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25天,比四单19晚2天,与本玉9同期,需有效积温2500℃。

经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感丝黑穗病(病株率变幅25.6%~27.4%),高抗黑粉病,中抗茎腐病,抗弯孢菌叶斑病,中抗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70克/升,粗蛋白含量11.66%,粗脂肪含量3.79%,粗淀粉含量70.99%,赖氨酸含量0.31%。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80克/升,粗蛋白含量11.14%,粗脂肪含量2.79%,粗淀粉含量72.29%,赖氨酸含量0.3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东北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01.7公斤,比四单19增产5.54%,17点增产,7点减产;比本玉9增产5.27%,16点增产,8点减产;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1.4公斤,比四单19增产7.84%,9点增产,1点减产。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33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玉米螟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吉林、辽宁、黑龙江及内蒙古通辽地区本玉9品种种植区域种植,必须采用专用防治丝黑穗病种衣剂包衣等综合措施防治丝黑穗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45

品种名称:辽613

选育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辽68,来源为(Ne×307)×辽1061;父本为丹340,来源为丹东市农科院。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84~310厘米,穗位高133~149厘米,成株叶片数22~25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黄色,果穗长筒型,穗长20厘米,穗行数16~20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29.4~32.1克。在西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38天,比掖单13晚1天,需有效积温2650℃。在东北、华北地区春播出苗至成熟130天,比农大108早1天,需有效积温2800℃。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抗丝黑穗病,高抗灰斑病,高抗弯孢菌叶斑病,感纹枯病,中抗至感玉米螟。经辽宁丹东农科院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感丝黑穗病,感茎腐病,高抗矮花叶病,高抗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54克/升,粗蛋白含量10.42%~11.58%,粗脂肪含量4.62%~5.25%,粗淀粉含量69.81%~71.45%,赖氨酸含量0.28%~0.32%。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686~814克/升,粗蛋白含量9.59%~9.80%,粗脂肪含量3.81%~4.95%,粗淀粉含量69.74%~72.11%,赖氨酸含量0.27%~0.30%。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东北华北春玉米组区域试验,39点次增产,5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713.4公斤,比农大108增产11.62%;2002年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2.7公斤,比农大108增产4.41%。同期参加西北春玉米组区域试验,25点次增产,1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805.3公斤,比掖单13增产11.8%;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67.4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8.2%。

栽培技术要点:在东北、华北地区中上等肥力土壤地块栽培,适宜密度为3000~3400株/亩。在西北地区有灌溉条件的中上等肥力土壤地块栽培,适宜密度为40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茎腐病、玉米螟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吉林南部、河北北部春玉米区,山西、北京、天津、内蒙古黄河灌区及通辽地区、陕西省北部、宁夏、甘肃、新疆春播种植,必须采用专用防治丝黑穗病种衣剂包衣等综合措施防治丝黑穗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46

品种名称:东单60

选育单位: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A801,来源为9042×(9046×墨黄9)组成的基础材料;父本为丹598,从丹东农科院引进。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紫色。株型紧凑,株高307厘米,穗位高125厘米,成株叶片数20~21片。花药淡红色,颖壳淡红色。花丝红色,果穗锥型,穗长21.0厘米,穗行数16~20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1.3克。在东北、华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34天,比农大108晚3天,需有效积温2900℃。

经辽宁丹东农科院两年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感丝黑穗病,抗灰斑病,抗弯孢菌叶斑病,高感纹枯病,抗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00克/升,粗蛋白含量11.37%,粗脂肪含量3.56%,粗淀粉含量71.29%,赖氨酸含量0.34%。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37克/升,粗蛋白含量10.25%,粗脂肪含量2.83%,粗淀粉含量73.68%,赖氨酸含量0.27%。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东华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32点次增产,12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700.4公斤,比农大108增产9.60%;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0.0公斤,比农大108增产10.7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2800~30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纹枯病、玉米螟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吉林省四平南部、河北张家口和承德地区、山西、北京、天津及陕西省延安地区春播种植,在东北注意采用专用防治丝黑穗病种衣剂包衣等综合措施防治丝黑穗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47

品种名称:沈玉17

选育单位:沈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母本为沈151,来源为沈2805×340;父本为沈137,来源为国外杂交种6JK111。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红色,叶片深绿色,叶缘淡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88厘米,穗位高126厘米,成株叶片数20~23片。花药粉色,颖壳绿色带紫条纹。花丝淡粉色,果穗长筒型,穗长21.6厘米,穗行数16~20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3.4克。在东北、华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31天,与农大108相当,需有效积温2850℃。

经辽宁省丹东农科院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中抗丝黑穗病,抗灰斑病,高抗弯孢菌叶斑病,感纹枯病,高抗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76克/升,粗蛋白含量10.19%,粗脂肪含量4.33%,粗淀粉含量73.35%,赖氨酸含量0.28%。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55克/升,粗蛋白含量10.18%,粗脂肪含量2.68%,粗淀粉含量74.71%,赖氨酸含量0.24%。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东华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31点次增产,13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688.1公斤,比农大108增产7.67%;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8.8公斤,比农大108增产2.05%。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以上肥力土壤栽培,适宜密度为3000~3300株/亩,注意防治纹枯病、丝黑穗病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吉林省四平南部、河北承德和张家口地区、天津及陕西省延安地区春播种植,在东北注意采用专用防治丝黑穗病种衣剂包衣等综合措施防治丝黑穗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48

品种名称:濮单6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濮阳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P97,来源为7922×昌7-2;父本为9444,来源为海南农家种选系。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80~331厘米,穗位高118~165厘米,成株叶片数18~20片。花药紫色,花丝黄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9.0~22.3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含少量白粒),半硬粒型,百粒重31.3~35.5克。出苗至成熟,在东北、华北地区130天,比农大108早1天,需有效积温2750℃;在黄淮海地区97天,比农大108早3天,需有效积温2550℃;在西南地区110天,比农大108早1天,需有效积温2700℃;在西北地区132天,比掖单13早5天,需有效积温2400℃。

经辽宁省丹东农科院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感丝黑穗,抗灰斑病,感弯孢菌叶斑病,感纹枯病,高抗玉米螟;经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高抗黑粉病,高感茎腐病,高感矮花叶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中抗玉米螟;经四川省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感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中抗茎腐病,抗矮花叶病,高抗纹枯病,感玉米螟;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高感丝黑穗病,中抗茎腐病,中抗矮花叶病,高感玉米螟。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57~791克/升,粗蛋白含量10.24%~11.66%,粗脂肪含量3.97%~4.97%,粗淀粉含量70.10%~71.90%,赖氨酸含量0.31%~0.34%。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46~792克/升,粗蛋白含量9.47%~11.22%,粗脂肪含量3.00%~4.98%,粗淀粉含量69.23%~74.42%,赖氨酸含量0.25%~0.36%。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34点次增产,10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693.0公斤,比农大108增产8.42%;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0.1公斤,比农大108增产9.08%。同期参加黄淮海夏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29点增产,18点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61.9公斤,比农大108增产0.14%;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7.7公斤,比当地对照减产0.2%。同期参加西南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39点次增产,11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71.3公斤,比农大108增产6.4%;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1.1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10.1%。同期参加西北春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24点次增产,2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799.8公斤,比掖单13增产11.0%;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48.5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5.5%。

栽培技术要点:在东华北地区中上等肥力土壤上栽培,适宜密度为32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在黄淮海地区栽培,适宜密度为3500株/亩,注意防止倒伏,防治矮花叶病毒病。在西南地区中等肥力土壤上栽培,适宜密度为32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在西北地区有灌溉条件的中上等肥力土壤上栽培,适宜密度为4000~50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玉米螟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吉林南部、河北承德和张家口地区、山西、天津、宁夏、内蒙古黄河灌区、陕西北部、甘肃、新疆、湖北、四川、重庆、湖南、云南、贵州春播种植,在河南、陕西、安徽夏播种植。在东北注意采用专用防治丝黑穗病种衣剂包衣等综合措施防治丝黑穗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49

品种名称:郑单518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选73,来源为7922×5003;父本为昌7-2,来源为安阳农科所。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青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70~303厘米,穗位高129~169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药黄色,颖壳青黄色。花丝青红色,果穗圆筒型,穗长17.3~18.7厘米,穗行数14~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硬粒型,百粒重34.3~35.5克。在西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37天,与掖单13相同;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成熟97天,比农大108早熟3天,需有效积温2600℃。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高感丝黑穗病,中抗茎腐病,高感矮花叶病,高感玉米螟。经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感大斑病,中抗小斑病,高抗黑粉病,抗茎腐病,感矮花叶病,感弯孢菌叶斑病,感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48~754克/升,粗蛋白含量9.54%~10.31%,粗脂肪含量3.66%~4.6%,粗淀粉含量72.17%~75.11%,赖氨酸含量0.28%~0.29%。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41~808克/升,粗蛋白含量9.3%~10.28%,粗脂肪含量3.19%~4.48%,粗淀粉含量72.70%~73.38%,赖氨酸含量0.29%~0.33%。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西北春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20点次增产,6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780.1公斤,比掖单13增产8.3%;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14.2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0.7%。同期参加黄淮海夏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31点增产,16点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86.6公斤,比农大108增产4.54%;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4.5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2.46%。

栽培技术要点:在西北地区有灌溉条件的中上等肥力土壤上春播或黄淮海地区夏播种植,中等肥力适宜密度3300~3500株/亩,中高肥力3800~40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矮花叶病毒病、玉米螟等病虫害。黄淮海夏播区注意防止倒伏。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甘肃、新疆、内蒙古黄河灌区春播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在河南、山东、陕西、江苏夏播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50

品种名称:冀玉988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5304-48,来源为53×P4;父本为黄选921-6,来源为黄改群选系。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60~270厘米,穗位高110~115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药黄色,颖壳绿略显紫色。花丝粉色,果穗近筒型,穗长16~17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硬粒型,百粒重29.5克。在京津唐地区夏播出苗至成熟93~94天,比唐抗5晚1~2天,需有效积温2400℃。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抗小斑病,中抗茎腐病,高抗矮花叶病,高感弯孢菌叶斑病,感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79克/升,粗蛋白含量12.21%,粗脂肪含量3.28%,粗淀粉含量71.88%,赖氨酸含量0.29%。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73克/升,粗蛋白含量10.26%,粗脂肪含量3.94%,粗淀粉含量73.37%,赖氨酸含量0.26%。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京津唐夏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18点次全部增产,两年平均亩产576.8公斤,比唐抗5增产23.17%;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3.1公斤,比唐抗5增产30.31%。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4000株/亩,注意防治弯孢菌叶斑病、玉米螟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唐抗5号品种种植区域夏播。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51

品种名称:农大62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母本为WN11A,来源为西北农业大学;父本为D16,来源为黄早4×P126。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58厘米,穗位高110~115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药绿色,颖壳淡紫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8~20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白色,马齿型,百粒重29.5~32.0克。在京津唐地区夏播出苗至成熟93~95天,比唐抗5晚1~3天,需有效积温2400℃左右。

经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感小斑病,感茎腐病,高抗矮花叶病,高感弯孢菌叶斑病,感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26克/升,粗蛋白含量10.93%,粗脂肪含量3.53%,粗淀粉含量71.14%,赖氨酸含量0.33%。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45克/升,粗蛋白含量9.47%,粗脂肪含量3.64%,粗淀粉含量73.27%,赖氨酸含量0.31%。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京津唐夏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18点次全部增产,两年平均亩产563.5公斤,比唐抗5增产20.33%;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6.5公斤,比唐抗5增产18.2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株/亩,注意防治弯孢菌叶斑病、玉米螟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唐抗5号品种种植区域夏播。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52

品种名称:京科8号

选育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母本为吉853,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引进;父本为P007,来源为P78599杂交种。

省级审定情况:2000年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40厘米,穗位高98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5~16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硬粒型,百粒重30.0克。出苗至成熟92~93天,比唐抗5号晚熟1天,需有效积温2400℃。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感茎腐病,高感矮花叶病,感弯孢菌叶斑病,感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803克/升,粗蛋白含量11.45%,粗脂肪含量3.29%,粗淀粉含量71.42%,赖氨酸含量0.33%。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京津唐夏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15点次增产,3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29.1公斤,比唐抗5增产12.99%;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8.5公斤,比唐抗5增产21.2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800株/亩,注意防治矮花叶病、玉米螟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唐抗5号品种种植区域夏播,矮花叶病重发地块慎用。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53

品种名称:京科23

选育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母本为B12,来源为8112×802;父本为京54,来源为黄早4×P78599。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55~270厘米,穗位高105~110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红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9~21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硬粒型,百粒重31.0克。在京津唐地区夏播出苗至成熟94~95天,比唐抗5晚熟3天,需有效积温2400℃。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抗小斑病,高抗茎腐病,高感矮花叶病,感弯孢菌叶斑病,感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64克/升,粗蛋白含量11.06%,粗脂肪含量3.98%,粗淀粉含量71.85%,赖氨酸含量0.30%。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49克/升,粗蛋白含量9.34%,粗脂肪含量3.82%,粗淀粉含量73.98%,赖氨酸含量0.3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京津唐夏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18点次全部增产,两年平均亩产567.7公斤,比唐抗5号增产21.24%;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2.5公斤,比唐抗5增产22.2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800株/亩,注意防治玉米螟、弯孢菌叶斑病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唐抗5号品种种植区域夏播种植,矮花叶病重发地块慎用。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54

品种名称:浚单20

选育单位:河南省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9058,来源为在国外材料6JK导入8085泰(含热带种质);父本为浚92-8,来源为昌7-2×5237。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缘绿色。株型紧凑、清秀,株高242厘米,穗位高106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紫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6.8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2克。出苗至成熟97天,比农大108早熟3天,需有效积温2450℃。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感大斑病,抗小斑病,感黑粉病,中抗茎腐病,高抗矮花叶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抗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58克/升,粗蛋白含量10.2%,粗脂肪含量4.69%,粗淀粉含量70.33%,赖氨酸含量0.33%。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22克/升,粗蛋白含量9.4%,粗脂肪含量3.34%,粗淀粉含量72.99%,赖氨酸含量0.26%。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42点增产,5点减产,两年平均亩产612.7公斤,比农大108增产9.19%;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8.9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10.7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4000~4500株/亩。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河北中南部、山东、陕西、江苏、安徽、山西运城夏玉米区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55

品种名称:迪卡1号

选育单位:孟山都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ML346,来源为美国依阿华坚杆综合种BSSS;父本为DH0513,来源为兰卡斯特抗病综合种。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70厘米,穗位高116厘米,成株叶片数22片。花药黄色,颖壳淡紫色。花丝粉红色,果穗短粗筒型,穗长17.5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29.6克。出苗至成熟98天,比农大108早熟2天,需有效积温2600℃。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感大斑病,抗小斑病,高抗黑粉病,中抗茎腐病,感矮花叶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抗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72克/升,粗蛋白含量9.56%,粗脂肪含量4.19%,粗淀粉含量75.06%,赖氨酸含量0.28%。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为755克/升,粗蛋白含量9.14%,粗脂肪含量3.20%,粗淀粉含量74.56%,赖氨酸含量0.28%。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35点增产,12点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95.1公斤,比农大108增产6.06%;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4.5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6.1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4000株/亩。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山东、河北中南部、陕西、江苏、安徽、山西运城夏玉米区种植,矮花叶病毒病重发地块慎用。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56

品种名称:川单23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5022,来源为7922×5003;父本为A318,来源为经卫星搭载处理的热带群体Suwan-1。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50厘米,穗位高100厘米,成株叶片数18片。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花丝绿色,果穗中间型,穗长19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硬粒型,百粒重29.4克。出苗至成熟112天,比农大108早1天,需有效积温2600℃。

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中抗丝黑穗病,高抗茎腐病,抗矮花叶病,抗纹枯病,高抗玉米螟。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76克/升,粗蛋白含量10.66%,粗脂肪含量4.94%,粗淀粉含量71.94%,赖氨酸含量0.32%。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861克/升,粗蛋白含量10.44%,粗脂肪含量4.06%,粗淀粉含量73.07%,赖氨酸含量0.33%。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西南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38点次增产,12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66.8公斤,比农大108增产5.6%;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8.7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9.7%。

栽培技术要点:在西南地区中等肥力土壤上栽培,适宜密度为3200株/亩。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四川、重庆、湖南、云南、贵州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57

品种名称:黔兴2号

选育单位:贵州省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78599-3,来源为78599;父本为交51,来源为贵州省农业干部学院从贵州地方农家种中选育。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绿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40~290厘米,穗位高100~130厘米,成株叶片数22片。花药黄色,颖壳浅紫色。花丝浅红色,果穗长锥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4~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硬粒型,百粒重29.7克。出苗至成熟115天,比农大108早1天,需有效积温2600℃。

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高感丝黑穗病,抗茎腐病,中抗矮花叶病,感纹枯病,抗玉米螟。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60克/升,粗蛋白含量10.59%,粗脂肪含量4.39%,粗淀粉含量71.36%,赖氨酸含量0.34%。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83克/升,粗蛋白含量10.57%,粗脂肪含量4.66%,粗淀粉含量69.41%,赖氨酸含量0.35%。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西南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31点次增产,19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57.4公斤,比农大108增产3.8%;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9.6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11.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32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纹枯病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贵州、云南、湖南种植,丝黑穗病重发地块慎用。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58

品种名称:渝单7号

选育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自选系268,来源为(5003×8112)F3×32;父本为87-1,从河南农业大学引进。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50厘米,穗位高95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药浅紫色,颖壳浅紫色。花丝浅紫色,果穗圆柱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浅粉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0.7克。出苗至成熟113天,比农大108早2天,需有效积温2700℃。

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抗小斑病,中抗丝黑穗病,高抗茎腐病,抗矮花叶病,中抗纹枯病,高抗玉米螟。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30克/升,粗蛋白含量10.29%,粗脂肪含量4.75%,粗淀粉含量69.38%,赖氨酸含量0.34%。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44克/升,粗蛋白含量10.58%,粗脂肪含量4.42%,粗淀粉含量68.19%,赖氨酸含量0.35%。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参加西南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39点次增产,11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85.1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5.6%;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0.6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4.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2600~3000株/亩,注意防治纹枯病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湖南、贵州、广西、云南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59

品种名称:承玉11

选育单位:河北省承德裕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承系27,来源为P127×1154;父本为承系36,来源为丹340×中黄64选。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红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30厘米,穗位高130厘米,成株叶片数24片。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7厘米,穗行数18~20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27.7克。出苗至成熟100天,与农大108熟期相当,需有效积温2900℃。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抗小斑病,中抗茎腐病,感矮花叶病,中抗玉米螟。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42克/升,粗蛋白含量11.22%,粗脂肪含量4.32%,粗淀粉含量70.04%,赖氨酸含量0.32%。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东南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8点次增产,2点次减产,平均亩产523.9公斤,比农大108增产11.4%;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9.6公斤,比农大108增产7.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300株/亩,注意防治矮花叶病毒病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上海、江西、江苏南部、安徽南部种植,矮花叶病毒病重发地块慎用。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60

品种名称:中单18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吉853,从吉林省农科院引进;父本为中自4875,来源为掖478×京C175。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10厘米,穗位高80厘米,成株叶片数17片。花药淡黄色,颖壳紫色。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7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0克。出苗至成熟98天,比农大108早2天,需有效积温2800℃。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抗小斑病,高感茎腐病,感矮花叶病,中抗玉米螟。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46克/升,粗蛋白含量11.14%,粗脂肪含量4.12%,粗淀粉含量72.2%,赖氨酸含量0.30 %。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东南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6点次增产,4点次减产,平均亩产472公斤,比农大108增产0.3%;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1.2公斤,比农大108增产8.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4000~4200株/亩,注意防治茎腐病、矮花叶病毒病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福建、上海、广西、江苏南部、安徽南部种植,矮花叶病、茎腐病重发地块慎用。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61

品种名称:濮单4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濮阳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9401,来源为掖单12(478×81515)与478回交;父本为9212,来源为340×78599-31的F1代与340回交。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淡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60~280厘米,穗位高95~110厘米,成株叶片数18~20片。花药淡黄色,颖壳紫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21.4厘米,穗行数16~20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6.4克。出苗至成熟124天,比农大108早1天,需有效积温2800℃。

经辽宁省丹东农科院两年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高抗小斑病,高感茎腐病,高抗丝黑穗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高感灰斑病,高感纹枯病,感玉米螟。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11克/升,粗蛋白含量10.96%,粗脂肪含量4.66%,粗淀粉含量68.69%,赖氨酸含量0.28%。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参加东华北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29点次增产,14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611.7公斤,比农大108增产4.1%;200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13.9公斤,比农大108增产6.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3500株/亩,注意防治茎腐病和灰斑病。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夏播,山西、北京、天津、河北承德和张家口地区、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62

品种名称:冀玉10号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冀257,来源为(获唐399×5003)×中系017/O2;父本为冀1198,来源为黄早4×中系038/O2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浅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60厘米,穗位高96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浅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7.8厘米,穗行数16.2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0.1克。出苗至成熟97天,比农大108早熟3天,需有效积温2550℃。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抗大斑病、小斑病,中抗黑粉病,中抗茎腐病,高抗矮花叶病,抗弯孢菌叶斑病,中抗玉米螟。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645克/升,粗蛋白含量10.62%,粗脂肪含量5.76%,粗淀粉含量69.13%,赖氨酸含量0.44%。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641克/升,粗蛋白含量9.37%,粗脂肪含量4.31%,粗淀粉含量71.49%,赖氨酸含量0.39%。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8点增产,27点减产,两年平均亩产472.4公斤,2000年比掖单19减产7.5%,2001年比农大108减产6.2%;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2.6公斤,比当地对照减产7.3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3500~4000株/亩,种植时应隔离,防止串粉。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夏玉米区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63

品种名称:晋糯205

选育单位:山西天元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S981,来源为海南忻综3号加代群体中的变异株;父本为S982,来源为淮甜8号×垦粘1号。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略带紫色。株型平展,株高217厘米,穗位高95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药紫红色,颖壳浅紫色。花丝粉红色,果穗长锥型,穗长22.2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百粒重30.2克。出苗至青穗采收89天,比垦粘1号晚2天,需有效积温1900℃。

经辽宁省丹东农科院两年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高抗丝黑穗病,感灰斑病,高抗弯孢菌叶斑病,高抗茎腐病,高感纹枯病,抗玉米螟。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70克/升,粗蛋白含量12.51%,粗脂肪含量6.10%,赖氨酸含量0.39%,粗淀粉含量70.34%,全部为支链淀粉。达到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东华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1219.5公斤,比垦粘1号增产24.0%;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1097.3公斤,比垦粘1号增产19.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100株/亩,中低产田2800株/亩,注意防治灰斑病、纹枯病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北承德地区、山西南部、辽宁中部、吉林中部、北京、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春播种植,注意防治灰斑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64

品种名称:西星赤糯1号

选育单位: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GN12-3,来源为藏红粒×BN101;父本为BN201,来源为137×407。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细长,叶缘绿色。成株叶片数20片。株型紧凑,株高264厘米,穗位高126厘米,保绿度65.0%,双穗率15.9%,倒伏率16.9%。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带紫,花丝淡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9.3厘米,穗行数13.5行,穗粗4.6厘米,行粒数38.5粒,籽粒红色,百粒重27.8克。出苗至最佳采收期80天,出苗至成熟96天。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感大斑病,抗小斑病,高抗黑粉病,高感茎腐病,高抗矮花叶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抗玉米螟。

鲜穗感官品质2级,气味1级,色泽1级,糯性2级,风味2 级,柔嫩性1级,皮薄厚2级,品质总评2级。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85克/升,粗蛋白含量11.02%,粗脂肪含量5.14%,粗淀粉含量73.06%,赖氨酸含量0.30%,直链淀粉占粗淀粉总量0.90%。达到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884.1公斤,比苏玉糯1号增产31.6%;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875.8公斤,比苏玉糯1号增产31.1%。

栽培技术要点:中上等肥力土壤上栽培,适宜密度为3500株/亩左右,种植时注意与其它类型玉米隔离,注意防治大斑病、茎腐病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玉米区种植。注意防治大斑病、茎腐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65

品种名称:郑黑糯1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郑黑糯01,来源为掖单12(478×81515)×意大利黑玉米;父本为郑黑糯02,来源为(选03× 8085泰)×南韩黑包公。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成株叶片数19片。株型紧凑,株高210~238厘米,穗位高90~115厘米,保绿度75.5%,双穗率4.9%,倒伏率2.5%。花药绿色,颖壳绿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20.8厘米,穗行数16.3行,穗粗4.5厘米,行粒数36粒,籽粒黑紫色,穗轴白色,百粒重28~31克。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81天,出苗至成熟97天。在东南地区出苗至成熟95天,比苏玉糯1号晚4天。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抗小斑病,高抗黑粉病,抗茎腐病,高感矮花叶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中抗玉米螟。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中抗茎腐病,高感矮花叶病,高感玉米螟。

在黄淮海夏播玉米区,鲜穗感官品质1级,气味1级,色泽1级,糯性2级,风味2级,柔嫩性1级,皮薄厚2级,品质总评1级。在东南玉米区,鲜穗感官品质为1级;色泽、糯性、气味、风味、柔嫩性、皮厚薄均为2级。品质总评2级。

在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96克/升,粗蛋白含量9.88%,粗脂肪含量4.96%,粗淀粉含量73.67%,赖氨酸含量0.30%,直链淀粉占粗淀粉总量0.82%。在东南玉米区,经农业部谷物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72克/升,粗蛋白含量10.20%,粗脂肪含量4.19%,粗淀粉含量71.85%,赖氨酸含量0.32%,直链淀粉占粗淀粉总量1.16%。达到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819.6公斤,比苏玉糯1号增产22.0%;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827.6公斤,比苏玉糯1号增产23.8%。同期参加东南区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843.6公斤,比苏玉糯1号增产14.1%;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856.0公斤,比苏玉糯1号增产28.4%。

栽培技术要点:中上等肥力土壤上栽培,适宜密度为3500~4000株/亩。在东南地区,适宜密度为4000株/亩,注意防治矮花叶病、玉米螟等病虫害。种植时注意与其它类型玉米隔离种植。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安徽夏玉米区及广东、福建、浙江、江西、上海、广西种植。在矮花叶病重发地块慎用,注意防治玉米螟。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66

品种名称:苏玉糯2号

选育单位: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通361,来源为白野4×通系5;父本为366,来源为获唐白42×衡白522。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淡紫色。成株叶片数17片。株型紧凑,株高204厘米,穗位高92厘米,保绿度55.0%,双穗率2.6%,倒伏率3.8%。花药淡黄色,颖壳绿色,花丝粉红色。果穗锥型,穗长16.7厘米,穗行数14行,穗粗4.6厘米,行粒数31粒,籽粒白色,穗轴白色,百粒重32.4克。出苗至最佳采收期75天,出苗至籽粒成熟89天。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感大斑病,中抗小斑病,中抗黑粉病,高感茎腐病,高感矮花叶病,高感弯孢菌叶斑病,抗玉米螟。

鲜穗感官品质2级,气味1级,色泽1级,糯性2级,风味 2 级,柔嫩性2级,皮薄厚1级,品质总评2级。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94克/升,粗蛋白含量10.78%,粗脂肪含量5.75%,粗淀粉含量73.84%,赖氨酸含量0.32%,直链淀粉占粗淀粉总量0.37%。达到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728.0公斤,比苏玉糯1号增产7.8%;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706.4公斤,比苏玉糯1号增产5.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4500~5000株/亩,种植时注意与其它类型玉米隔离种植,注意防治大斑病、茎腐病、弯孢菌叶斑病、矮花叶病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玉米区种植。矮花叶病、茎腐病重发地块慎用。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67

品种名称:苏玉糯5号

选育单位: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通系5,来源为多个自然授粉品种S2早代系组成的改良群体;父本为366,来源为获唐白42×衡白522。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红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04厘米,穗位95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果穗圆锥型,穗长17厘米,穗行数14行,花药淡黄色,颖壳绿色,花丝紫红色。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硬粒型,百粒重28.7克。出苗至成熟93天,比苏玉糯1号晚2天,需有效积温2200℃。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感小斑病,高感茎腐病,高感矮花叶病,高感玉米螟。

鲜穗感官品质、色泽、糯性为1级;气味、风味、柔嫩性、皮薄厚均为2级。品质总评2级。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84克/升,粗蛋白含量10.79%,粗脂肪含量4.51%,粗淀粉含量75.74%,赖氨酸含量0.32%,直链淀粉占粗淀粉总量0.72%。达到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809.4公斤,比苏玉糯1号增产9.5%;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749.0公斤,比苏玉糯1号增产12.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4500~5000株/亩,注意防治茎腐病、小斑病、矮花叶病毒病、玉米螟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西、上海、广西、江苏南部、安徽南部种植。矮花叶病、茎腐病重发地块慎用。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68

品种名称:万粘1号

选育单位:河北万全县华穗特用玉米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W03,来源为中糯1号二环系;父本为W04,来源为北方早熟农家种与热带普通白玉米自交系242的杂交后代。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成株叶片数21片。株型平展,株高245厘米,穗位高113厘米,保绿度48.2%,双穗率9.4%,倒伏率16.2%。花药黄色,花丝淡粉色。果穗锥型,穗长17.9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粗4.3厘米,行粒数31粒,籽粒白色,穗轴白色,百粒重29.0克。出苗至最佳采收期77天,出苗至籽粒成熟90天,需有效积温1450℃。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感大斑病,中抗小斑病,高抗黑粉病,高感茎腐病,感矮花叶病,高感弯孢菌叶斑病,高抗玉米螟。

鲜穗感官品质2级,气味1级,色泽1级,糯性1级,风味1级,柔嫩性1级,皮厚薄1级,品质总评1级。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68克/升,粗蛋白含量11.29%,粗脂肪含量4.80%,粗淀粉含量74.28%,赖氨酸含量0.31%,直链淀粉占粗淀粉总量1.32%。达到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700.1公斤,比苏玉糯1号增产4.2%;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677.8公斤,比苏玉糯1号增产1.42%。

栽培技术要点:中上等肥力土壤上栽培,适宜密度为3000株/亩~3500株/亩,种植时注意与其他类型玉米隔离,注意防治大斑病、茎腐病、弯孢菌叶斑病、矮花叶病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玉米区种植。矮花叶病、茎腐病重发地块慎用。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69

品种名称:渝糯7号

选育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S147,来源为612×衡白522;父本为S181,来源为农大60×万糯。

已往审定情况:2000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32厘米,穗位高105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药浅紫色,颖壳浅紫色,花丝红色。果穗长锥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粒型为硬粒,百粒重30克。出苗至成熟94天,比苏玉糯1号晚3天,需有效积温2200℃。

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感小斑病,感黑粉病,中抗茎腐病,高感矮花叶病,中抗纹枯病,感玉米螟。

糯性、色泽为1级,感官品质、气味、风味、柔嫩性均为2级,皮稍厚。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粗蛋白含量9.63%,粗脂肪含量5.52%,赖氨酸含量0.3%,粗淀粉含量70.64%,全部为支链淀粉。达到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858.2公斤,比苏玉糯1号增产16.1%;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799.1公斤,比苏玉糯1号增产19.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200~4000株/亩,注意防治矮花叶病、黑粉病、小斑病、玉米螟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浙江、上海、广西、安徽南部种植。矮花叶病重发地块慎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48号,该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32)还适宜在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的平坝或浅丘地区和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陕西夏玉米区作鲜食糯玉米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70

品种名称:郑甜2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郑超甜TT03,来源为亚热带超甜玉米YZQ96群体;父本为郑超甜TH02,来源为热带超甜玉米ZQ96群体。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成株叶片数19片。株型平展,株高236厘米,穗位高106厘米,保绿度61.8%,双穗率4.7%,倒伏率4.9%。花药绿色,颖壳绿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9.0厘米,穗行数14.2行,穗粗4.3厘米,行粒数39.7粒,百粒重25.0克,籽粒黄色,穗轴白色,籽粒深度1.50厘米。出苗至最佳采收期78天,出苗至籽粒成熟93天,播种至采收需有效积温1600℃。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感大斑病,中抗小斑病,高抗黑粉病,感茎腐病,高感矮花叶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抗玉米螟。

鲜穗感官品质2级,气味1级,色泽1级,甜度2级,风味2级,柔嫩性2级,皮薄厚2级,品质总评2级。达到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716.4公斤,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606.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中上等肥力土壤上栽培,适宜密度为3800~4200株/亩,种植时注意与其他类型玉米隔离,注意防治大斑病、矮花叶病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玉米区种植。矮花叶病重发地块慎用。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71

品种名称:秦农甜1号

选育单位:陕西秦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永201,来源为193群体×粤甜1号;父本为永202,来源为新农超甜玉米×023。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绿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成株叶片数20~21片。株型半紧凑,株高211厘米,穗位高77厘米,保绿度81.8%,双穗率0.5%,倒伏率2.6%。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青黄色。果穗圆筒型,穗长18.3厘米,穗行数18~20行,穗粗5.39厘米,行粒数31.5粒,籽粒黄色,穗轴白色,百粒重33.1克,籽粒深度1.62。出苗至最佳采收期77天,出苗至籽粒成熟94天。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感大斑病,抗小斑病,中抗黑粉病,感茎腐病,感矮花叶病,感弯孢菌叶斑病,高感玉米螟。

鲜穗感官品质2级,气味1级,色泽1级,甜度2级,风味2级,柔嫩性2级,皮薄厚2级,品质总评2级。达到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786.8公斤,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754.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中上等肥力土壤上栽培,适宜密度为3000~3500株/亩,种植时注意与其他类型玉米隔离,注意防治矮花叶病、大斑病和茎腐病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玉米区种植。注意预防矮花叶病和茎腐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72

品种名称:西星甜玉1号

选育单位: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甜859-3,来源为加强型甜803×859-3;父本为烟甜-1-1,来源为烟台甜玉米。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32厘米,穗位高79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药紫色,颖壳绿紫色,花丝淡红色。果穗锥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0.2克。出苗至籽粒成熟100天,需有效积温2200℃。

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高感小斑病,高感丝黑穗病,中抗茎腐病,感矮花叶病,感纹枯病,高抗玉米螟。

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在授粉后50天测定,籽粒粗蛋白含量3.4%,还原糖含量4.05%,总糖含量7.3%,粗淀粉含量21.99%,粗脂肪含量2.39%。达到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西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840.0公斤,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777.5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4000株/亩,注意与其他类型玉米隔离种植,注意防治小斑病、丝黑穗病、纹枯病等病害,防止倒伏。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的平坝或浅丘地区作为鲜食甜玉米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73

品种名称:甜单21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品种来源:母本为C759,来源为美国甜玉米Florida stay;父本为C874,来源为澳大利亚白色超甜玉米。

已往审定情况:2002年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成株叶片数19片。株型平展,株高196厘米,穗位高59~72厘米,保绿度58.6%,双穗率3.7%,倒伏率2.3%。花药绿色,颖壳绿色,花丝绿色。果穗圆筒型,穗长18.0厘米,穗行数12~14行,穗粗4.36厘米,行粒数35.7粒,籽粒黄白色,穗轴白色,百粒重34.5克,籽粒深度1.58厘米。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73天,出苗至籽粒成熟90天。在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02天,需有效积温2400℃。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感大斑病,中抗小斑病,感黑粉病,高感茎腐病,高感矮花叶病,感弯孢菌叶斑病,抗玉米螟。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感大斑病,中抗小斑病,感丝黑穗病,感黑粉病,抗茎腐病,感矮花叶病,感弯孢菌叶斑病,感纹枯病。

鲜穗感官品质2级,气味1级,色泽1级,甜度2级,风味2级,柔嫩性2级,皮薄厚2级,品质总评2级。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粗蛋白含量14.7%,粗淀粉含量29.6%。达到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689.3公斤,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603.5公斤。同期参加西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718.5公斤,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604.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在黄淮海地区适宜密度为3000~3500株/亩,注意防治大斑病、黑粉病和弯孢菌叶斑病。在西南地区适宜密度为3000株/亩,注意防治玉米螟等病虫害。种植时注意与其他类型玉米隔离。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玉米区及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的平坝或浅丘地区种植。在黄淮海夏玉米区注意预防矮花叶病和茎腐病等病虫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48号,该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27)还适宜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第一、第二积温带、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北部、新疆乌鲁木齐、内蒙古赤峰和通辽地区种植。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矮花叶病毒和茎腐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74

品种名称:云甜玉1号

选育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白甜糯-1-2-5-1-1-3,来源为白甜糯综合种(以泰国引进的Tuxpeno甜玉米为基础材料);父本为2636,来源为云南地方种质临沧黑糯。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淡绿色,叶缘绿色。株型松散,株高184厘米,穗位高60厘米,成株叶片数16片。花药紫色,颖壳红、白色,花丝红、白色。果穗锥型,穗长17.5厘米,穗行数14.4行,穗轴白色,籽粒白、红、黄、紫、灰等多种颜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3.0克(鲜重)。在昆明地区出苗至成熟120天,比白甜糯早24天,需有效积温2000℃。

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感大斑病,高感小斑病,高感丝黑穗病,中抗茎腐病,感矮花叶病,感纹枯病,高抗玉米螟。

经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测试分析中心测定,干籽粒粗蛋白含量10.18%,粗脂肪含量8.88%,总糖含量5.82%,粗纤维含量3.52%,支链淀粉含量46.59%。鲜食品质综合评价为2级。达到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西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770.9公斤,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656.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4000株/亩。种植时注意与其他类型玉米隔离,种子宜浅播。注意防治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矮花叶病、纹枯病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及河南信阳地区种植,丝黑穗病易发地块应注意防治。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75

品种名称:科甜98-1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HZ-3-1,来源为超甜玉米单交种华珍;父本为回E28/sh2,来源为旅九宽/sh2×E28。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25厘米,穗位高100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白色。果穗长筒型,穗长22厘米,穗行数14行,穗轴白色,籽粒乳黄色,甜质型,百粒重29.7克。春播出苗至采收90天,秋播约75天,比穗甜1号晚3天,需有效积温2000℃。

抗病田间表现抗大斑病、小斑病和茎腐病,高抗矮花叶病和丝黑穗病,感玉米螟。

外观性状和食味口感较好,皮较薄。总得分为82.7分,品质综合评价为2级。达到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东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844.8公斤,比穗甜1号增产26.6%;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663.0公斤,比穗甜1号增产13.1%。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4000株/亩,注意与其他类型的玉米隔离种植,防止串粉,注意防治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西、上海、广西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76

品种名称:晶甜3号

选育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403-11,来源为超甜玉米品种华珍;父本为187-8,来源为(美国2号×坎培拉85)×ピ-なす的后代用美国2号回交,再将其单株连续自交分离选择。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平展,株高200厘米,穗位80厘米,成株叶片数19~20片。花药黄绿色,颖壳黄绿色,花丝黄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8.6厘米,穗行数12~14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粒型为马齿,百粒重33.0克(鲜重)。出苗至成熟80天,比穗甜1号晚1天,需有效积温1620℃。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接种鉴定,抗大斑病,抗小斑病,中抗茎腐病,高感矮花叶,中抗玉米螟。

外观性状、食味、口感较好,甜度较高,皮薄。总得分86分,品质综合评价2级。达到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东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732.7公斤,比穗甜1号增产9.8%;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757.4公斤,比穗甜1号增产13.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3500株/亩,注意防止倒伏。注意与其他类型玉米隔离种植,防止串粉,注意防治矮花叶病等病虫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西、上海、广西、江苏南部、安徽南部种植,注意预防矮花叶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77

品种名称:珠甜1号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PY7,来源为超甜43;父本为PB11,来源为掖单13×超甜玉米(B28)。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190厘米,穗位高65~70厘米,成株叶片数13片。花药黄色,颖壳黄绿色,花丝浅绿色。果穗长筒型,穗长20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27克。出苗至成熟83天,比穗甜1号晚3天,需有效积温2000℃。

田间表现抗茎腐病、矮花叶病、大斑病和小斑病。外观性状较好,食味口感较好,有皮感。籽粒整齐,可溶性糖17.65%,果皮薄。总得分为82.0分,品质综合评价为2级。达到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东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745公斤,比穗甜1号增产11.6%;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657.9公斤,比穗甜1号减产1.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株/亩,注意与其他类型玉米隔离种植,防止串粉,注意防治玉米螟和蚜虫等病虫害。吐丝期遇到不良气候,需要人工辅助授粉。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广西种植,注意防治玉米螟和蚜虫。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78

品种名称:穗甜1号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 Sy18,来源为东南亚引进的超甜玉米材料;父本为Sy14,来源为北方超甜玉米品种。

省级审定情况:1998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株型平展,株高215厘米,穗位72厘米,成株叶片数17~18片。叶缘绿色,花药浅黄色,颖壳浅黄色,花丝绿色。果穗圆筒型,穗长21.0厘米,穗行数14.3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29.1克。出苗至成熟79天,需有效积温2100℃。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高抗小斑病,抗茎腐病,高抗矮花叶病。

外观性状、食味口感较好,有皮感,干基水溶性糖含量26%~30%,总得分为83.8分,品质综合评价为2级。达到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该品种为东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的对照。2000年参加区域试验共15个试点,鲜果穗平均亩产691公斤;2001年共16个试点,鲜果穗平均亩产667公斤;2002年共15个试点,鲜果穗平均亩产666.3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2800~3300株/亩,注意与其他类型的玉米隔离种植,防止串粉,注意防治玉米螟、纹枯病等病虫害和倒伏。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西、上海、广西、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地区种植,注意防治玉米螟、纹枯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3079

品种名称:郑爆2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信息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SB-1,来源为国外材料中选育;父本为YB-A,来源为从本所选育的品种YB-1中选出。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浅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180~230厘米,穗位高110厘米,成株叶片数22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微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5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珍珠粒型,百粒重13.0克。在春播和夏播地区出苗至成熟分别为100~127天和90~96天,需有效积温2700℃。

两年田间抗病性调查结果,抗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灰斑病、粗缩病和弯孢菌叶斑病。

经沈阳农业大学和各承试点品质测定,该品种属小粒型,颗粒均匀,爆花率96%,膨胀倍数28.1。蝶形与蘑菇形花混合,花较小,适口性好,风味及适口性为1.25级。达到爆裂玉米标准(NY/T522-200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爆裂玉米品种区域试验,5点次增产,6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255.8公斤,比对照减产5.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4000株/亩,注意与其他类型玉米隔离种植,注意防治叶部斑病。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吉林、辽宁、天津、河南、河北、陕西春播种植,注意防治叶部斑病。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品种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