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 » 国审品种 > 小麦 » 正文

2006年国审小麦品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1-09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4108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1

品种名称:内麦9号(区试代号:内4103)

选育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绵阳26/92R178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90天左右。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强,苗叶较窄,叶色淡绿,长势较旺盛。株高84厘米左右,植株较开张、整齐,成株叶片中等长宽、上冲。穗近棒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较均匀,饱满。平均亩穗数21.5万穗,穗粒数42.4粒,千粒重46.3克。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白粉病免疫,中感赤霉病,高感叶锈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9克/升、77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0%、12.8%,湿面筋含量21.8%、24.3%,沉降值28.2毫升、28.5毫升,吸水率53.5%、53.1%,稳定时间2.8分钟、5.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88E.U.、443E.U.,拉伸面积109平方厘米、94.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58.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2%(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量368.8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5.0%(极显著)。2005~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9.3公斤,比对照增产1.84%。

栽培技术要点:立冬前后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在较高肥水条件下栽培。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重庆、云南中部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2

品种名称:绵麦41(区试代号:绵2000-13)

选育单位: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绵阳01821/90中165//贵农19-4

特征特性:春性,中早熟,全生育期189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叶色深绿,长势旺盛。株高82厘米左右,植株较开张、整齐,成株叶片较长、下披。穗锥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粉质-半角质,较均匀,饱满。平均亩穗数26.4万穗,穗粒数35.2粒,千粒重44.8克。接种抗病性鉴定:白粉病免疫,高抗条锈病,慢叶锈病,中感赤霉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15克/升、78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50%、12.53%,湿面筋含量23.4%、23.3%,沉降值23.9毫升、24.0毫升,吸水率60.5%、60.5%,稳定时间4.7分钟、5.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20E.U.、225E.U.,拉伸面积34.2平方厘米、37.9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63.0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1%(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68.2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8%(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8.0公斤,比对照增产2.79%。

栽培技术要点:立冬前后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苗,在较高肥水条件下栽培。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重庆、贵州、陕西南部、云南中部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3

品种名称:川麦43(区试代号:川99-1522)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Syn-CD768/SW89-3243)F1//川6415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93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苗叶窄,长势旺盛。株高83厘米左右,成株叶片长、略披。穗锥形,长芒,白壳,红粒,粉质-半角质,籽粒饱满。平均亩穗数27万穗,穗粒数36.4粒,千粒重44.9克。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免疫,高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8克/升、769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1.0%、12.3%,湿面筋含量21.8%、24.6%,沉降值16.5毫升、20.4毫升,吸水率52.8%、51.9%,稳定时间2.7分钟、2.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22E.U.、280E.U.,拉伸面积52.1平方厘米、66.3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83.1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1.3%(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04.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6.5%(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8.0公斤,比对照增产9.34%。

栽培技术要点:立冬前后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3万~16万苗,在较高肥水条件下栽培,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南部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4

品种名称:宁麦13(区试代号:宁0078)

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宁麦9号系选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10天左右,比对照扬麦158晚熟1天。幼苗直立,叶色浓绿,分蘖力一般,两极分化快,成穗率较高。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较松散,穗层较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较饱满,半角质。平均亩穗数31.5万穗,穗粒数39.2粒,千粒重39.3克。抗寒性比对照扬麦158弱,抗倒力中等偏弱,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0克/升、798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50%、12.44%,湿面筋27.1%、25.8%,沉降值36.2毫升、35.7毫升,吸水率59.4%、58.9%,稳定时间5.7分钟、6.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95E.U.、278E.U.。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19.01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4.70%(不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20.91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6.79%(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鄂皖苏浙四省平均亩产400.01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12.31%;河南信阳点平均亩产443.7公斤,比对照豫麦18增产19.5%。

栽培技术要点: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防止倒伏;注意防治条锈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省鄂北麦区、河南信阳的中上等肥力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5

品种名称:花培5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豫麦18/花4-3)F1花药培养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64晚2天,比偃展4110晚1天。幼苗半匍匐,叶直立,叶色浓绿,起身早,两极分化慢,分蘖力强,抽穗较迟,成穗率较高,结实性好。株高78厘米左右,株型稍松散,旗叶小、上冲,叶色深,长相清秀,穗层厚,穗色黄。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低。平均亩穗数45.9万穗,穗粒数29.9粒,千粒重40.3克。苗期长势壮,抗寒性较好。茎秆弹性一般,抗倒性偏弱。根系活力强,后期叶功能好,耐后期高温,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条锈病,中感赤霉病、纹枯病、秆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田间自然鉴定:高抗叶枯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14克/升、80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38%、14.49%,湿面筋含量31.5%、32.3%,沉降值29.8毫升、30.7毫升,吸水率57.0%、56.8%,稳定时间3.5分钟、3.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28E.U.、240E.U.,拉伸面积52平方厘米、5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1.22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16.0%(极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28.5公斤,比对照1偃展4110减产1.43%(不显著),比对照2豫麦18-64增产5.66%(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0.5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7.5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中下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3万~14万苗。高水肥地利用时注意防倒伏。注意防治叶锈病。在山东荷泽、河南濮阳、江苏徐州和连云港种植时注意适期晚播。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的中高产水肥地中晚茬种植。在高肥力地块种植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6

品种名称:同舟麦916

选育单位:河南省同舟缘种子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豫麦18/濮阳8441)F1/温麦4号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64晚1天,与对照偃展4110同期。幼苗半匍匐,叶短宽上冲,叶色深绿,起身拔节较慢,分蘖力较强,抽穗较迟,分蘖成穗率中等。株高78厘米左右,株型略松散,旗叶长、平展,穗下节较长,穗层厚,穗色黄。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好,黑胚率中等。平均亩穗数42.0万穗,穗粒数32.6粒,千粒重41.0克。苗期长势较壮,冬季抗寒性和抗倒春寒能力强。根系活力强,叶功能期长,耐后期高温,后期灌浆快,熟相较好。抗倒性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纹枯病、条锈病、秆锈病,高感白粉病、叶锈病、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中抗叶枯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6克/升、790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76%、13.15%,湿面筋含量29.1%、31.1%,沉降值29.7毫升、29.5毫升,吸水率55.2%、53.8%,稳定时间1.6分钟、1.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72E.U.、192E.U.,拉伸面积72平方厘米、4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0.93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14.20%(极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50.48公斤,比对照1偃展4110增产2.51%(不显著),比对照2豫麦18-64增产8.60%(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8.95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7.1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10~2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8万苗。高水肥地利用要降低播量,注意防治叶锈病和赤霉病。在山东荷泽、河南濮阳、江苏徐州和连云港种植时注意适期晚播。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的中高产水肥地中晚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7

品种名称:平安6号(区试代号:南阳996)

选育单位:南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莱州953/温2540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64晚1天,与对照偃展4110同期。幼苗直立,叶短宽、青绿色,分蘖力中等,起身拔节较快,抽穗较早,分蘖成穗率一般。株高78厘米左右,株型紧凑,叶片上冲,长相清秀,穗层不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低,商品性好。平均亩穗数40.6万穗,穗粒数33.6粒,千粒重40.6克。苗期长势壮,耐寒性较好。对春季低温较敏感。茎秆弹性好,抗倒伏。根系活力强,后期叶功能期长,耐后期高温,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至慢条锈病,慢叶锈病,中感纹枯病,中感至高感秆锈病,高感白粉病、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中抗叶枯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3克/升、791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5.34%、14.96%,湿面筋含量34.2%、34.3%,沉降值34.2毫升、33.4毫升,吸水率65.2%、63.5%,稳定时间2.6分钟、2.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87E.U.、145E.U.,拉伸面积50平方厘米、3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6.98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11.1%(极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7.48公斤,比对照1偃展4110增产0.24%(不显著),比对照2豫麦18-64增产7.45%(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2.09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5.6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15~30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20万苗。注意防治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在山东荷泽、河南濮阳、江苏徐州和连云港种植时注意适期晚播。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的中高产水肥地中晚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8

品种名称:西农9718

选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品种来源:西农2611/9062

特征特性:弱春性,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64早1天,比对照偃展4110早1~2天。幼苗半匍匐,叶小,叶色深绿,分蘖力较强,春季起身拔节早,春生新蘖多,两极分化慢,抽穗较早,成穗率较高。株高73厘米左右,株型半松散,旗叶小、上冲,长相清秀,穗叶同层,穗层厚。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较低。平均亩穗数42.6万穗,穗粒数29.0粒,千粒重42.0克。苗期长势一般,抗寒性好,对春季低温较敏感。抗倒性较好。有一定耐旱性,耐后期高温,灌浆快,成熟早,熟相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条锈病,慢叶锈病、秆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白粉病、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中感叶枯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3克/升、79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26%、14.00%,湿面筋含量32.0%、32.0%,沉降值49.4毫升、49.0毫升,吸水率61.8%、57.4%,稳定时间11.2分钟、11.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84E.U.、584E.U.,拉伸面积125平方厘米、484平方厘米。属强筋品种。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9.03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4.90%(极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22.26公斤,比对照1偃展4110减产2.60%(不显著),比对照2豫麦18-64增产4.41%(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9.02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2.71%。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中、下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4万~18万苗,注意防治叶枯病、赤霉病。在山东荷泽、河南濮阳、江苏徐州和连云港种植时注意适期晚播。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的高中产水肥地中晚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9

品种名称:郑育麦958(区试代号:郑育麦031)

选育单位:郑州市友邦农作物新品种研究所

品种来源:WK628/冀麦5418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64晚1天,与对照偃展4110同期。幼苗直立,叶长宽、深绿色,分蘖力中等,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抽穗早,成穗率中等。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窄短、厚、上冲,株行间透光性好,长相清秀,穗层厚,穗较大码稀。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粒大,半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偏高。平均亩穗数38.6万穗,穗粒数31.7粒,千粒重43.1克。苗期长势壮,耐寒性好,耐倒春寒能力中等偏弱。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根系活力强,后期叶功能期长,耐高温,灌浆快,成熟早,熟相较好,综合抗性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中抗秆锈病,中抗至中感叶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白粉病、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高抗叶枯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1克/升、80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79%、13.45%,湿面筋含量30.8%、29.4%,沉降值29.5毫升、28.3毫升,吸水率61.8%、60.2%,稳定时间2.6分钟、2.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44E.U.、198E.U.,拉伸面积32平方厘米、4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5.03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5.70%(极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29.77公斤,比对照1偃展4110减产1.35%(不显著),比对照2豫麦18-64增产4.51%(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4.14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3.8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15~30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25万苗。注意防治赤霉病。在山东荷泽、河南濮阳、江苏徐州和连云港种植时注意适期晚播。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的高中产水肥地中晚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10

品种名称:衡观35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84观749/衡87-4263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和新麦18早1~2天。幼苗直立,叶宽披,叶色深绿,分蘖力中等,春季起身拔节早,生长迅速,两极分化快,抽穗早,成穗率一般。株高77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宽大、卷曲,穗层整齐,长相清秀。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一般,黑胚率中等。平均亩穗数36.6万穗,穗粒数37.6粒,千粒重39.5克。苗期长势壮,抗寒力中等。对春季低温干旱敏感。茎秆弹性好,抗倒性较好。耐后期高温,成熟早,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秆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中感至高感条锈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叶枯病较重。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3克/升、79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99%、13.75%,湿面筋含量29.3%、30.3%,沉降值32.5毫升、27.2毫升,吸水率62%、60.4%,稳定时间3分钟、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80E.U.、141E.U.,拉伸面积39平方厘米、3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4.85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1.98%(不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52.93公斤,比对照1新麦18增产6.24%(极显著),比对照2豫麦49号增产6.78%(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3.5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6.4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20万苗,注意防治叶锈病、叶枯病、纹枯病、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的高中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11

品种名称:富麦2008(区试代号:豫同M023)

选育单位: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

品种来源:豫麦57活体诱变处理后系选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早1~2天。幼苗直立,叶色淡绿,叶宽长、下披,分蘖力中等,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分蘖成穗率较高。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稍松散,旗叶宽大、上举,下层略郁蔽,穗层厚,穗黄绿色,穗下节较长。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长,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低。平均亩穗数41.0万穗,穗粒数34.8粒,千粒重38.0克。苗期长势旺,抗寒性一般,抗倒春寒能力稍差。抗倒性一般。后期叶功能好,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秆锈病,中感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中感至高感叶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4克/升、755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45%、14.56%,湿面筋含量31.8%、32.5%,沉降值31.5毫升、34.0毫升,吸水率62.4%、63.0%,稳定时间2.2分钟、2.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94E.U.、134E.U.,拉伸面积22平方厘米、36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9.1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4.45%(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12.2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3.51%(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8.7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5.3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0万~16万苗。注意防治叶锈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的高中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在高肥力地块种植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12

品种名称:徐麦856(区试代号:徐州856)

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郑州8329/徐州86195-14-4-4-1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晚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晚3天。幼苗半匍匐,叶宽长、青绿色,分蘖力较强,春季起身早,生长速度快,抽穗偏晚,成穗率低。株高82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宽大、上冲,穗层厚。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粒大,饱满度一般,黑胚率中等。平均亩穗数37.1万穗,穗粒数32.8粒,千粒重46.8克。苗期长势壮,越冬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稍差。茎秆弹性好,抗倒性较强。耐湿,抗干热风能力中等,熟相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秆锈病,中抗至慢条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中感叶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0克/升、773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90%、14.11%,湿面筋含量28.1%、28.2%,沉降值26.9毫升、27.6毫升,吸水率59.1%、59.2%,稳定时间4.0分钟、4.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80E.U.、247E.U.,拉伸面积50平方厘米、46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6.8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2.20%(不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24.14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5.94%(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3.22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4.2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苗,注意防治叶锈病、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的高中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13

品种名称:开麦18

选育单位:河南省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开64/89中170//开1003/温2540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和新麦18晚2天。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分蘖力中等,春季起身拔节慢,两极分化快,抽穗迟,分蘖成穗率较高。株高75厘米左右,株型略松散,叶片下披,穗层整齐,穗大穗匀。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黑胚率高。平均亩穗数38.2万穗,穗粒数36.6粒,千粒重41.0克。苗期长势旺,抗寒性中等。对春季低温敏感,上部小穗败育多。茎秆弹性差,抗倒性较差。根系活力较强,叶功能期长,耐后期高温能力较强,成熟落黄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纹枯病,慢条锈病、叶锈病,中抗至中感秆锈病,高感赤霉病、白粉病。田间自然鉴定:中抗叶枯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0克/升、800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75%、12.96%,湿面筋含量32.3%、30.9%,沉降值26.8毫升、24.7毫升,吸水率60.0%、59.2%,稳定时间1.6分钟、1.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26E.U.、140E.U.,拉伸面积38平方厘米、3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4.64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6.04%(极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64.85公斤,比对照1新麦18增产7.24%(极显著),比对照2豫麦49号增产7.78%(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9.24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5.4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在高水肥地易倒伏,利用时要采取防倒伏措施,如控制基本苗,采取降低底肥用量,在拔节期后追肥等措施。注意防治叶锈病、纹枯病和赤霉病。生产上注意减少黑胚率。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的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在高肥力地块种植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14

品种名称:荔高6号

选育单位:陕西省大荔县高城试验站、陕西兴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小偃6号系选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和新麦18晚1~2天。幼苗半匍匐,叶长宽、黄绿色,分蘖力强,起身拔节快,两极分化慢,抽穗较迟,分蘖成穗率较高。株高88厘米左右,株型半松散,旗叶小平展,穗层不太整齐,长相清秀。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一般,黑胚率偏高。平均亩穗数38.8万穗,穗粒数34.4粒,千粒重40.6克。苗期长势较旺,抗寒性中等,倒春寒冻害较重。茎秆弹性差,抗倒性差,个别试点倒伏重。耐后期高温能力中等,略有早衰现象,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纹枯病,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秆锈病,中感至高感条锈病,高感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中抗叶枯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3克/升、787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46%、14.11%,湿面筋含量32.1%、32.1%,沉降值39.8毫升、40.0毫升,吸水率64.4%、64.4%,稳定时间4.0分钟、4.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04E.U.、289E.U.,拉伸面积76平方厘米、7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0.4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5.19%(极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7.27公斤,比对照1新麦18增产5.16%(极显著),比对照2豫麦49号增产5.69%(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9.03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3.2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0万~13万苗。在高水肥地易倒伏,利用时要采取防倒伏措施,如控制基本苗,采取降低底肥用量,在拔节期后追肥浇水等措施。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的中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15

品种名称:新麦19

选育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C5/新乡3577)F3d1s/新麦9号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和新麦18早1天。幼苗半匍匐,叶短宽上冲、浓绿色,分蘖力中等,起身拔节快,两极分化快,抽穗较早,成穗率较高。株高78厘米左右,株型松散,叶片上冲,穗下节长,穗层厚。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好,黑胚率中等。平均亩穗数40.6万穗,穗粒数35.0粒,千粒重38.3克。苗期长势壮,抗寒性中等。茎秆弹性一般,抗倒性中等。后期根系活力强,叶功能期长,耐旱,耐高温能力一般,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白粉病,中抗秆锈病,慢叶锈病,中抗至高抗条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中感叶枯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2克/升、80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5.75%、15.57%,湿面筋含量30.0%、30.8%,沉降值42.0毫升、42.6毫升,吸水率56.0%、56.2%,稳定时间8.8分钟、5.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96E.U.、328E.U.,拉伸面积96平方厘米、76平方厘米。属强筋品种。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3.34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5.78%(极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2.96公斤,比对照1新麦18增产4.33%(显著),比对照2豫麦49号增产4.85%(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0.27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5.7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8~2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8万苗。注意防治叶枯病和赤霉病。生产上注意减少黑胚率。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的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16

品种名称:良星99

选育单位:德州市良星种了研究所

品种来源:济91102/鲁麦14//PH85-16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与对照石4185相当。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生长健壮,分蘖力强,两极分化快,成穗率高。株高78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上举,穗层较厚。穗纺锤形,长芒,白粒,角质。平均亩穗数41.6万穗,穗粒数35.7粒,千粒重40.0克。茎秆坚实,弹性好,较抗倒伏。轻度早衰,落黄一般。抗寒性鉴定:抗寒性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白粉病,中抗至慢条锈病,中感纹枯病,中感至高感叶锈病、秆锈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4克/升、797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24%、14.42%,湿面筋含量29.5%、31.8%,沉降值27.6毫升、29.8毫升,吸水率63.3%、60.6%,稳定时间2.6分钟、3.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50E.U.、264E.U.,拉伸面积52平方厘米、6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9.13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4.17%(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29.2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4.40%(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8.9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2.4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1~10日,播种量不宜过大,精播地块每亩适宜基本苗10万~12万苗,半精播地块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20万苗。注意N、P、K配合,防止早衰。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安阳和濮阳的水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17

品种名称:科农199

选育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石4185/科农9204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与对照石4185相当。幼苗匍匐,分蘖力强,春季生长稳健,成穗率中等。株高74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穗层整齐。穗纺锤形,短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黑胚率低。平均亩穗数39.6万穗,穗粒数36.3粒,千粒重40.8克。茎秆坚硬,弹性好,抗倒性好。灌浆快,落黄好。抗寒性鉴定:抗寒性好。对倒春寒有一定抗性。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秆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2克/升、79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37%、14.88%,湿面筋含量32.3%、33.1%,沉降值29.1毫升、27.1毫升,吸水率57.3%、57.3%,稳定时间3.0分钟、2.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71E.U.、171E.U.,拉伸面积41平方厘米、4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9.24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4.19%(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4.20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7.36%(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7.20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6.2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1~1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0万~15万苗,后期注意防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安阳和濮阳的水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18

品种名称济麦22(区试代号:984121)

选育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935024/935106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起身拔节偏晚,成穗率高。株高72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深绿、上举,长相清秀,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半角质。平均亩穗数40.4万穗,穗粒数36.6粒,千粒重40.4克。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有早衰现象,熟相一般。抗寒性鉴定:抗寒性差。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白粉病,中抗至中感条锈病,中感至高感秆锈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纹枯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9克/升、773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68%、14.86%,湿面筋含量31.7%、34.5%,沉降值30.8毫升、31.8毫升,吸水率63.2%、61.1%,稳定时间2.7分钟、2.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96E.U.、238E.U.,拉伸面积45平方厘米、5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7.06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5.03%(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19.1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4.30%(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6.9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2.0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旬,播种量不宜过大,每亩适宜基本苗10万~15万苗。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安阳和濮阳的水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19

品种名称:长6359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品种来源:82230-6/94-5383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弱冬性,中晚熟,成熟期与对照晋麦47号相当。幼苗半匍匐,长势壮,分蘖力强,起身较晚,两极分化较慢,抽穗比对照晋麦47晚1~2天,成穗率较低。株高78厘米左右,株型松散,茎秆蜡质,叶色深绿,旗叶上举,穗层不够整齐,不育小穗较多。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黑胚率3%。平均亩穗数34.9万穗,穗粒数30.7粒,千粒重40.7克。秆质较软,抗倒性较差,抗冻性较好,熟相一般。抗旱性鉴定:抗旱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黄矮病、秆锈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6克/升、778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64%、13.96%,湿面筋含量29.7%、31.0%,沉降值23.8毫升、24.8毫升,吸水率59.0%、59.9%,稳定时间2.0分钟、1.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14E.U.、115E.U.,拉伸面积22平方厘米、26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41.7公斤,比对照1晋麦47号增产8.4%(不显著),比对照2洛旱2号增产6.8%(不显著);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23.44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12.8%(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77.5公斤,比对照晋麦47增产7.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秋分前后。每亩适宜基本苗22万苗左右。及时防治锈病、白粉病和蚜虫,在丰水年份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南部、陕西渭北的旱地及河南西北部旱薄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20

品种名称:洛旱6号

选育单位: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豫麦49号/山农45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洛旱2号晚1天。幼苗半匍匐,长势健壮,分蘖力中等,起身早,两极分化快,抽穗扬花早,成穗率较高。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茎秆蜡质,成株期叶片上举,叶色深绿,旗叶宽大,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3.5%。平均亩穗数33.3万穗,穗粒数32.3粒,千粒重43.8克。茎秆粗壮,抗倒性较好。抗旱性鉴定:抗旱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黄矮病,中感至高感叶锈病、秆锈病,高感条锈病、白粉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5克/升、770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99%、12.97%,湿面筋含量31.4%、30.1%,沉降值26.8毫升、26.5毫升,吸水率61.1%、58.2%,稳定时间1.8分钟、2.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42E.U.、135E.U.,拉伸面积34平方厘米、2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29.2公斤,比对照1晋麦47号增产4.4%(不显著),比对照2洛旱2号增产2.9%(不显著);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肥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18.5公斤,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9.8%(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6.0公斤,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7.6%。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播种量10~12公斤。及时防治锈病、白粉病和蚜虫。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南部、陕西渭北的旱肥地及河南西北部、河北南部、山东中南部的旱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21

品种名称:临旱6号(区试代号:临旱51329)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品种来源:晋麦47号/晋麦60号

特征特性:弱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洛旱2号晚1天。幼苗匍匐,分蘖力强,苗期叶片细长,拔节迟,两极分化慢。株高76厘米左右,株型较松散,茎秆蜡质,成株后叶片宽大,红叶耳,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饱满度一般,黑胚率1.0%。平均亩穗数37.3万穗,穗粒数31.2粒,千粒重39.1克。抗倒性一般。抗旱性鉴定:抗旱性较差。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黄矮病、秆锈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0克/升、76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39%、14.07%,湿面筋含量30.9%、30.2%,沉降值31.6毫升、35.0毫升,吸水率59.0%、58.0%,稳定时间2.6分钟、3.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48E.U.、191E.U.,拉伸面积33平方厘米、5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35.0公斤,比对照1晋麦47号增产6.3%(不显著),比对照2洛旱2号增产4.7%(不显著);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肥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04.1公斤,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6.0%(极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0.8公斤,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6.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播种量7~10公斤。及时防治锈病、白粉病和蚜虫,在丰水年份防止倒伏。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南部、陕西渭北的旱肥地及河南西北部、河北南部、山东中南部的旱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22

品种名称:鲁农116

选育单位:山东省桓台县绿丰农科所

品种来源:中麦9号/928802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晋麦47号晚1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起身较晚,两极分化较慢。株高73厘米左右,株型半松散,叶色深绿,旗叶上举,通风透光性好,茎秆蜡质,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黑胚率0.9%。平均亩穗数34.0万穗、穗粒数31.0粒、千粒重39.2克。抗倒性较好,抗寒性好,落黄一般。抗旱性鉴定:抗旱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秆锈病免疫,中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黄矮病,高感叶锈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8克/升、80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67%、14.53%,湿面筋含量29.3%、32.3%,沉降值34.3毫升、34.6毫升,吸水率62.6%、62.8%,稳定时间3.4分钟、2.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80E.U.、154E.U.,拉伸面积40平方厘米、37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57.4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6.6%(不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18.8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1.2%(不显著)。2004~2005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11.6公斤,比对照种晋麦47号增产1.0%。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播种量7~10公斤。及时防治锈病、白粉病和蚜虫。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陕西渭北、山东中南部、河南西北部的旱肥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23

品种名称:邯4564

选育单位:邯郸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邯88-6012/石5144

特征特性: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京冬8号晚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中等。株高70厘米左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平均亩穗数42.4万穗,穗粒数34.1粒,千粒重36.0克。抗倒性较强。抗寒性鉴定:抗寒性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至高抗秆锈病,中抗至中感条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68克/升、768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5.74%、14.73%,湿面筋含量30.2%、33.3%,沉降值30.0毫升、33.3毫升,吸水率53.5%、53.8%,稳定时间3.4分钟、2.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40E.U.、180E.U.,拉伸面积52平方厘米、4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8.0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6.7%(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22.15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5.1%(不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82.2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5.7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9月25日~10月1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20万苗。注意防治蚜虫和白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天津、河北中北部、山西中部和东南部的水地种植,也适宜在新疆阿拉尔地区水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24

品种名称:长4738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品种来源:82230-6/94-5383

特征特性: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京冬8号晚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株高80厘米左右。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平均亩穗数38.1万穗,穗粒数32.4粒,千粒重45.0克。抗倒性较弱。抗寒性鉴定:抗寒性较差。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白粉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2克/升、767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2%、14.1%,湿面筋含量29.5%、30.8%,沉降值26.8毫升、29.9毫升,吸水率60.8%、58.0%,稳定时间2.2分钟、2.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22E.U.、184E.U.,拉伸面积32平方厘米、4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8.16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10.3%(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82.44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10.0%(显著)。2004~2005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4.86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15.88%。

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种茎秆偏软,高水肥管理下群体不宜过大,以免发生倒伏。适期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20万苗,确保亩成穗数38万~40万穗。浇足冻水,返青起身期适当控制肥水,春季管理以保证穗粒数,争取增加粒重为主攻方向。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山西中部和东南部的水地种植。注意预防冬季冻害。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25

品种名称:晋麦79号(区试代号:临旱51241)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晋麦33号/临丰9271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西峰20早1~3天。幼苗半匍匐,苗期生长势强,分蘖力较强。株高7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平均亩穗数34.8万穗,穗粒数26.4粒,千粒重38.1克。抗倒性较好,不抗青干。抗旱性鉴定:抗旱性中等。抗寒性鉴定:抗寒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黄矮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4克/升、78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5.36%、14.84%,湿面筋含量35.6%、34.0%,沉降值35.6毫升、40.0毫升,吸水率61.6%、61.0%,稳定时间2.6分钟、3.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96E.U.、194E.U.,拉伸面积24平方厘米、5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北部冬麦区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75.77公斤,比对照1西峰20增产7.94%(不显著),比对照2长6878减产5.91%(不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98.28公斤,比对照长6878增产1.66%(不显著)。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2.92公斤,比对照长6878增产2.32%。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9月下旬10月上旬,每亩适宜播种量7.5~10公斤,肥旱地适当减少播量,后期及时防治锈病、白粉病及蚜虫,丰水年份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陕西北部、山西中部、甘肃陇东地区、宁夏南部的旱地种植,也适宜在河南林州的旱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26

品种名称:赤麦6号(区试代号:赤99-45)

选育单位:赤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赤8204/赤8517//赤麦1号

特征特性:春性,中早熟,全生育期83天左右。幼苗直立,叶片绿色。株高9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硬质。平均亩穗数38.0万穗,穗粒数29.4粒,千粒重36.8克。抗旱性鉴定:抗旱性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秆锈病,慢叶锈病,高感白粉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0克/升、768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6.34%、16.88%,湿面筋含量36.9%、36.4%,沉降值40.8毫升、43.6毫升,吸水率61.6%、62.1%,稳定时间4.5分钟、4.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58E.U.、440E.U.,拉伸面积88平方厘米、101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东北春麦早熟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76.9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7.1%;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252.7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2.4%。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61.6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3.7%。

栽培技术要点:清明前后播种为宜,每亩适宜基本苗38万~40万苗。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辽宁、内蒙古赤峰和通辽、河北张家口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27

品种名称:丰实麦1号(区试代号:丰实001)

选育单位:内蒙古牙克石丰实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科研组

品种来源:6倍体小黑麦/克90-514//张大穗

特征特性:春性,晚熟,全生育期95天左右。幼苗直立,苗期生长发育缓慢,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100厘米左右。穗纺锤形,长芒,红粒,角质率高。平均亩穗数37.0万穗,穗粒数34.2粒,千粒重35.9克。抗旱性和耐湿性较强,抗倒性好,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至中感秆锈病,高感叶锈病,中感赤霉病、根腐病。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8克/升、82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01%、13.80%,湿面筋含量26.8%、31.9%,沉降值30.9毫升、27.0毫升,吸水率62.9%、60.4%,稳定时间1.5分钟、1.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72E.U.、125E.U.,拉伸面积16平方厘米、27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东北春麦中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61.4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9.8%(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279.1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4.3%(显著)。2005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2.2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6.3%。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0万~42万苗左右,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三叶期压青苗,成熟时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内蒙古呼伦贝尔和兴安盟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28

品种名称:克旱20(区试代号:克97R-110)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克89-46/Cundo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晚熟,全生育期95天左右。幼苗直立,分蘖力强,繁茂性好。株高110厘米左右。穗纺锤形,长芒,红粒,角质率高。平均亩穗数35.9万穗,穗粒数34.8粒,千粒重38.5克。抗旱性和耐湿性强,抗倒性好,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秆锈病、叶锈病免疫,中感赤霉病、根腐病。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13克/升、831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41%、16.13%,湿面筋含量33.2%、37.7%,沉降值45.8毫升、48.2毫升,吸水率67.4%、65.9%,稳定时间3.1分钟、3.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98E.U.、203E.U.,拉伸面积55平方厘米、56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东北春麦中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60.7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9.9%(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283.8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5.8%(极显著)。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0.3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5.7%。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0万苗左右,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三叶期压青苗,成熟时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内蒙古呼伦贝尔和兴安盟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29

品种名称:宁春39号(区试代号:永3119)

选育单位:宁夏永宁县小麦育种繁殖所

品种来源:永833/宁春4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宁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105天左右,成熟期与对照宁春4号相当。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硬质,籽粒较饱满,落粒性中等,黑胚率较低。平均亩穗数37.7万穗,穗粒数35.8粒,千粒重46.1克。抗寒性、抗青干能力较好,抗倒性较差,成熟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29克/升、82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73%、14.16%,湿面筋含量29.8%、31.9%,沉降值50.7毫升、36.5毫升,稳定时间8.8分钟、9.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88E.U.、468E.U.,拉伸面积108平方厘米、95平方厘米。属强筋品种。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西北春麦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4.81公斤,比对照宁春4号增产3.13%(不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471.51公斤,比对照宁春4号增产5.5%(不显著)。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0.7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1.4%。

栽培技术要点:2月下旬~3月下旬播种,单种每亩适宜基本苗35万~38万苗,套种(“三七”带)每亩适宜基本苗33万~35万苗。注意旺苗控水,注意防治叶锈病和白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宁夏、甘肃、内蒙古中西部、青海东部和柴达木盆地、新疆库尔勒、伊犁和乌市的水浇地作春麦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30

品种名称:农麦2号(区试代号:15-1106)

选育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宁1608/蒙鉴3号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105天左右,成熟期与对照宁春4号相当。幼苗直立,分蘖力强,成穗率较低。株高85厘米左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硬质,落粒性中等,籽粒饱满,黑胚率低。平均亩穗数39.1万穗,穗粒数34.1粒,千粒重44.2克。抗寒性较好,抗青干能力中等,抗倒性较差,成熟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条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28克/升、81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60%、14.18%,湿面筋含量30.8%、31.0%,沉降值47.2毫升、39.4毫升,稳定时间9.6分钟、8.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72E.U.、508E.U.,拉伸面积114平方厘米、106平方厘米。属强筋品种。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西北春麦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38.72公斤,比对照宁春4号增产1.71%(不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449.28公斤,比对照宁春4号减产0.6%(不显著)。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2.6公斤,比当地对照减产0.1%。

栽培技术要点:适期早播,合理密植,亩播量应因地制宜,一般单种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22.5万苗,套种按实际面积和共生作物的不同,适当增加播种量。注意旺苗控水,及时防治蚜虫、粘虫、锈病和白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宁夏、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中西部、青海东部和柴达木盆地、新疆乌市和塔城的水浇地作春麦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31

品种名称:武春3号

选育单位:甘肃武威市农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石1269系选

省级审定情况:2002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生育期103天左右,成熟期比对照宁春4号早2天。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弱,成穗率高。株高89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硬质,落粒性中等,籽粒较饱满,黑胚率较低。平均亩穗数37.7万穗,穗粒数37.1粒,千粒重45.2克。抗寒性较好,抗青干能力中等,抗倒性较差,成熟落黄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中感黄矮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20克/升、81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36%、13.90%,湿面筋含量32.6%、31.7%,沉降值46.7毫升、38.0毫升,稳定时间3.2分钟、5.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00E.U.、358E.U.,拉伸面积84平方厘米、9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西北春麦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6.29公斤,比对照宁春4号增产3.47%(不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457.06公斤,比对照宁春4号增产2.3%(不显著)。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8.4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0.2%。

栽培技术要点:日平均气温稳定在02℃时播种,播种深度3~5厘米,冷凉山水灌区(海拔高于1600米区)每亩适宜基本苗36万~43万苗,平川井泉灌区(海拔低于1600米区)每亩适宜基本苗40万~45万苗。注意旺苗控水,及时防治叶病锈和白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宁夏、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巴盟、青海东部和柴达木盆地、新疆博乐和塔城的水浇地作春麦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32

品种名称:西旱2号(区试代号:AD-4)

选育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

品种来源:8917C/8259[秦麦3号/72114]

特征特性:春性,较早熟,成熟期比对照定西35号早4天。幼苗半匍匐,苗叶淡绿长宽,分蘖较少,有效分蘖率较高。株高82厘米左右,旗叶大而上冲,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硬质。平均亩穗数23.4万穗,穗粒数31.0粒,千粒重44.3克。抗倒伏、抗寒、抗青干能力较强。灌浆速度快,落黄好。抗旱性鉴定:抗旱性较差。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中感至高感叶锈病,高感白粉病、黄矮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69克/升、78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7%、15.1%,湿面筋含量29.0%、33.0%,沉降值17.0毫升、25.5毫升,吸水率55.0%、58.2%,稳定时间0.8分钟、0.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75E.U.、60E.U.,拉伸面积12平方厘米、1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西北春麦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3.53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8.6%;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177.76公斤,对照定西35号增产6.1%。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2.99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8.91%。

栽培技术要点:在春季土壤5厘米深处地温稳定通过5~8℃时即可播种,底墒差的年份采用抗旱播种法。在降雨量250~500毫米左右旱地种植时,每亩适宜基本苗25万苗左右,旱薄地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25万苗,寒旱地每亩适宜基本苗25万~30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和黄矮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甘肃中部、宁夏西海固、陕西榆林、西藏日喀则和山南、新疆奇台、河北坝上、内蒙古武川海拔在1000~3837米、年降雨量在250~500毫米的旱地作春麦种植。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品种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