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 » 国审品种 > 油料 » 正文

2004年国审油料品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1-09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1262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01

  品种名称:中油6303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8908A×R5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21天。子叶长宽中等,花瓣黄色,呈倒叠状,种皮黑色。平均株高170厘米,分枝部位6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1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10个,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3.5克。该品种菌核病发病率平均7.25%,病情指数2.62;病毒病发病率2.52%,病情指数1.25%,低抗菌核病,低感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33%,硫苷含量18.28μmol/克,含油量41.27%。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上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4.2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3.97%;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4.36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3.4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8.28公斤,比中油821增产18.96%。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2.63公斤,比中油821增产14.9%。

  栽培技术要点:科学施肥,重施底肥,N占底肥70%,平衡施肥,底肥亩施1.5公斤硼砂,苔肥早施,腊肥春用。花期加强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四省和陕西汉中、安康两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02

  品种名称:中油杂4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96A×93275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14天。越冬习性为半直立,苗期生长势强,叶色淡绿,有柄叶较大较长,多裂叶,叶片裂片为缺刻型,叶缘波状,顶叶较小,角果着生角度为斜生型,花瓣颜色为淡黄色,种皮颜色为黑色。平均株高17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个,单株角果346.5个,每角粒数17粒,千粒重3.6克。菌核发病率为5.76%,病指2.99,病每病发病率为1.25%,病指0.67,低抗菌核病,低感病毒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20%,硫苷含量20.24μmol/克,含油量40.51%。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5.0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3.39%;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7.5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6.6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1.3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5.15%。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7.4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0.08%。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注意施用硼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03

  品种名称:中油杂7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98A×R2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兰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13天。越冬习性为半直立,叶色较深,叶片裂片为缺刻型,叶缘波状,花瓣颜色淡黄色,种皮色深褐色。平均株高180厘米,一次分枝9个,二次分枝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77个,每角粒数17.2个,千粒重3.2克。菌核病发病率13.6%,病指7.06,病毒病发病率3.62%,病指2.15,低抗菌核和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1.08%,硫苷含量28.0μmol/克,含油量35.87%。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度参加长江上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8.8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6.38%;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29.5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9.9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4.1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8.0%。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30.36公斤,比对照增产5.02%。

  栽培技术要点:栽培上注意底施硼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四省及陕西省的汉中、安康两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04

  品种名称:中油杂8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8908A×R1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兰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14天。幼苗直立,生长发育快,生长势较强;叶色暗绿,顶裂叶较大、叶片长度中等,叶宽度较宽,侧裂叶4对以上,叶片边缘为波状;花期适中,花瓣黄色,花瓣长度为中等、宽度较宽,呈侧叠状,种皮黑色,圆形。平均株高175厘米,分枝部位40厘米,一次分枝数8个,单位株有效果数300个,每角粒数21粒,千粒重3.9克。菌核病发病率7.28%,病指3.79,病毒病发病率1.43%,病指0.7,低感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19%,硫苷含量18.20μmol/克,含油量43.28%。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7.95公斤,比对中油821增产5.59%;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6.25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5.6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2.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1.16%。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0.0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5.41%。

  栽培技术要点:科学平衡施肥,增施硼肥,合理密植0.8-1万株,加强菌核病的防治。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05

  品种名称:中油杂9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98A×棚40

  已往审定情况:2003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长江中游区)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兰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32天。幼苗半直立,叶片裂片为缺刻型,叶缘波状,花瓣颜色淡黄色,分枝部位较低,株型紧凑,种皮色深褐色。平均株高153厘米,一次分枝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53个,每角粒数18.6个,千粒重3.4克。菌核病发病率38.04%,病指15.64,病毒病发病率25.36%,病指12.27,低感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22%,硫苷含量19.83μmol/克,含油量38.39%。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单产133.9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4.33%;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单产173.9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0.7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3.95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2.26%。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1.5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5.72%。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注意防治菌核病及病毒病,注意施用硼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五省(市)和江苏、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06

  品种名称:华双5号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中油821//华油3号/RS-1双低选系×华双3号/3/中双4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复合杂交选育的甘蓝型半冬性常规种,全生育期平均214天。幼苗半直立,幼茎紫色,子叶肾脏形,花瓣颜色黄色,种皮黑色,株型紧凑,分枝角度小。平均株高170厘米,分枝部位3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个,主花序60厘米,单株有效角果数290个,每角粒数19粒,千粒重3.87克。菌核病发病率4.55%,病指2.14,病毒病发病率0.78%,病指0.45,低抗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42%,硫苷含量30.49μmol/克,含油量41.85%。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4.95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3.29%;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93.6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3.1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2.8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7.26%。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2.8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7.26%。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07

  品种名称:华油杂8号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8086A×轮-31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20天。子叶肾脏形,苗期叶为园叶型,叶淡绿色,顶叶较大,有裂叶2-3对,茎淡绿色,黄花,花瓣相互重叠,种子黑褐色,近圆形。株型为扇形较紧凑,平均株高175-18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9个,二次有效分枝12个,主花序长75厘米,单株有效果390-520个,主花序角果长7-8厘米,每果粒数18-20粒,千粒重3.5-3.8克。冬前、春后均长势强;抗寒性中等。菌核病发病率17.28%,病指8.14,病毒病发病率2.7%,病指2.17,低感菌核病,低抗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18%,硫苷含量20.53μmol/克,含油量40%。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5.0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5.38%;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6.1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9.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6.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2.6%。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4.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1.32%。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注意施用硼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08

  品种名称:华油杂9号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986A×7-5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33天。子叶肾脏形,苗期叶为园叶型,叶绿色,顶叶中等,有裂叶2-3对,茎绿色,黄花,花瓣相互重迭,种子黑褐色,近园形。株型为扇形紧凑,平均株高175-19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个,二次有效分枝10个,主花序长85厘米,单株有效角果数380-480个,每角粒数21-23粒,千粒重2.98-3.05克。冬前、春后均长势强;抗寒中等。菌核病发病率28.5%,病指13.24,病毒病发病率25.25%,病指11.72,低感菌核和病毒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47%,硫苷含量23.05μmol/克,含油量41.09%。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0.16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8.2%;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91.52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1.8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0.8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4.57%。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5.2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5.28%。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适当晚播,播种过早会出现早花早薹现象,注意防治菌核病,增施硼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浙江、上海两省(市)及江苏、安徽两省(市)淮河以南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09

  品种名称:华油杂10号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8110A×8759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15天。子叶肾脏形,苗期叶为园叶型,叶深绿色,顶叶中等,有裂叶2-3对,茎绿色,黄花,花瓣相互重叠,种子黑褐色,近圆形。株型为扇形紧凑,平均株高170-18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9个,二次有效分枝10个,主花序长85厘米,单株有效角果数338-437.9个,每角粒数21粒,千粒重3.14克。菌核病发病率7.11%,病指2.73;病毒病发病率3.99%,病指1.84,长江上游地区中抗菌核病,中游地区低感菌核病,低抗病毒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下游地区0.23%,中游地区0.70%,硫苷含量下游地区23.37μmol/克,中游地区19.46μmol/克,含油量下游地区39.7%,中游地区41.1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度参加长江上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7.1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8.07%;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1.3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8.5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9.24公斤,比中油821增产28.0%。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8.2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1.39%;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99.0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3.6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7.66公斤,比中油821增产22.67%。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上游组和长江中游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分别为145.52公斤和176.35公斤,分别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7.22%和19.57%。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及长江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上海五省(市)及江苏、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的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10

  品种名称:华油杂11号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195A×1815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30天。子叶肾脏形,苗期叶为园叶型,叶绿色,顶叶较大,有裂叶2-3对,茎绿色,黄花,花瓣相互重迭,种子黑褐色,近园形。株型为扇形较紧凑,平均株高150-17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9个,二次有效分枝10个,主花序长75厘米,单株有效角果数300-400个,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3.0-3.2克。冬前、春后均长势较强;抗寒中等。菌核病发病率28.1%,病指13.6,低感菌核病,低抗病毒病,病毒病发病率17.94%,病指8.49,较对照中油821;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25%,硫苷含量18.48μmol/克,含油量41.67%。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0.3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9.86%;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8.22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3.4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9.3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6.17%。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9.4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3.41%。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菌核病,注意施硼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浙江、上海两省(市)及江苏、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的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11

  品种名称:蓉油10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第二农科所

  品种来源:蓉油A0464×蓉C3762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15天。叶色深绿,叶片中等大,裂叶3对,叶缘锯齿,叶柄较长,无刺毛,心叶绿色,幼苗半直立,花瓣较大,黄色、平展、侧叠,雌雄蕊正常可育,四强雄蕊高于柱头,花药发达,花粉量大,角果枇杷黄,近直生,中等大长,种籽褐色、圆形。株型扇形,匀生分枝,平均株高164.9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7.6个,单株角果数296.4个,每角粒数19.3粒,千粒重3.51克。菌核病发病率6.56%,病指3.14,病毒病发病率2.19%,病指0.82,低抗菌核病,低感病毒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37%,硫苷含量24.56μmol/克,含油量40.87%。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4.26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0.42%;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1.90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9.3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8.0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9.84%。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2.15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6.81%。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施硼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3012

  品种名称:蓉油11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第二农科所

  品种来源:蓉A0464×蓉3968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33天。叶色深绿,叶片较大,裂叶2对,叶缘波状,叶柄较长,无刺毛,心叶绿色,幼苗半直立,茎杆绿色,花瓣较大,黄色、平展、侧叠,角果枇杷黄,近直生,中等大长,种籽褐色、圆形。株型扇形,匀生分枝,平均株高16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个,主花序长度70厘米,单株角果数452.5个,每角粒数22粒,千粒重3.2克。该品种菌核病平均发病率19.80%,病指8.59,病毒病平均发病率16.07%,病指6.46,低抗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26%,硫苷含量28.99μmol/克,含油量43.54%。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6.4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5.02%;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6.9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8.9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6.72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1.57%。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1.8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4.87%。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注意施用硼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长江下游地区的浙江、上海两省(市)及安徽、江苏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的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13

  品种名称:蓉油12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第二农科所

  品种来源:蓉A0464×蓉C2156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13.3天。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叶片大裂叶2对,叶缘锯齿,叶柄较长,无刺毛,心叶绿色,花瓣较大,黄色、平展、侧叠,角果枇杷黄,近直生,中等大长,种籽黑褐色、圆形。株型扇形,匀生分枝,平均株高184.9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平均8.5个,单株角果数443.06个,每角粒数18粒,千粒重3.20克。菌核病平均发病率6.82%,病指2.98,病毒病平均发病率5.13%,病指4.47,中抗菌核病,低感病毒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21%,硫苷含量24.23μmol/克,含油量40.3%。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度参加长江上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6.1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4.31%;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35.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5.2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5.92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9.0%。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17.9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减产4.97%。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注意施硼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地区的贵州、云南(玉溪地区除外)、四川、重庆四省(市)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14

  品种名称:秦优7号

  选育单位: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陕3A×K407

  已往审定情况:2001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黄淮),2003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长江下游)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弱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黄淮地平均245天,长江下游平均226天,长江中游平均218天。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形,幼茎紫红,心叶黄绿紫缘,深裂叶,叶缘钝锯齿状,顶裂叶圆大,叶色深绿,花色黄,花瓣大而侧叠,匀生分枝,与主茎夹角较小,角果浅紫色、直生、中长较粗而粒多。平均株高164.2-182.7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9个,单株有效角果288-342个,每角粒数23-25粒,千粒重3.0克。低感菌核病,中抗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26%-0.56%,硫甙含量25.11-29.59μmol/克,含油量40.69%-43.22%。

  产量表现:1999-2001年度参加黄淮海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7.18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0.08%;2000-2001年度黄淮海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9.09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减产0.71%。2001-2003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域平均亩产139.1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平均亩产125.56增产10.79%;2002-2003年度长江下游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36.7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1.65%。2002-2004年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22.8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3.12%。2003-2004年度长江中游组生产试验平均亩155.2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5.37%。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注意施用硼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15

  品种名称:秦优8号

  选育单位:陕西省咸阳市农业科学院研究所

  品种来源:6113A×6113B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长江下游地区平均233.8天,黄淮地区平均243天。该品种子叶肾脏形,苗前期生长较慢,叶深裂,叶色深绿,叶片厚,蜡粉厚,叶片较圆,茎杆粗壮,绿色,花淡黄色。平均株高17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9.2,单株有效角果数黄淮地区308个,长江下游地区433个,每角粒数23粒,千粒重3.14克。菌核发病率长江下游地区32.67%,病指16.3,黄淮地区22.19%,病指14.36;病毒病发病率长江下游地区28.9%,病指18.8,黄淮地区发病率14.36%,病指6.53,低感菌核和病毒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35%,硫苷含量22.99μmol/克,含油量40.4%。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度参加黄淮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9.43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3.02%,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1.83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4.9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5.36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4.01%。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3.33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减产1.35%。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0.1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1.67%;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5.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1.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7.9公斤,比中油821增产11.74%。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3.5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9.31%。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注意施用硼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和甘肃省陇南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16

  品种名称:秦优9号

  选育单位:陕西省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3026A×2034C

  已往审定情况:2003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黄淮)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黄淮流域平均239天,长江下游流域平均232天。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形,苗前期生长较慢,叶深裂,顶端边缘微翘,叶色深绿,叶片厚,被蜡粉,茎绿色,花色淡,花粉饱满,角果中大,直生稍上挺,角密,角多,粒多,杂种长势强,整齐,春发快,花期长,恢复率高,中早熟,成熟时色泽黄亮,部分角果阳面带紫红色。平均株高黄淮流域185厘米,长江下游地区160厘米,有效分枝部位6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10个,全株有效角果数黄淮流域332个,长江下游地区440个,每角粒数24粒,千粒重2.94克。该品种低感菌核和病毒病,抗冻、抗倒性弱。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43%,硫苷含量19.11μmol/克,含油量38.6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度参加黄淮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0.97公斤,比对照秦油二号增产10.03%;2002-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192.07公斤,比对照秦油二号增产10.8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6.52公斤,比对照秦油二号增产10.46%。2002-2003年参加黄淮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3.6公斤,比对照秦油二号增产7.56%。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0.2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9.72%,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3.56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0.4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6.8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4.4%。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5.36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8.35%。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注意防治倒伏,增施硼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江苏、安徽、浙江、上海五省(市)及陕西省关中、陕南地区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17

  品种名称:中双5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84039×84001)×821

  省级审定情况:1999年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常规油菜品种,全生育期平均226天。幼苗半直立、叶色青绿,侧裂叶2-3对,苗期生活力强、根系发达、根茎粗,杆硬抗倒,分枝部位适中,花黄色,种皮黑褐色。株型紧凑,平均株高16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89粒,每角粒数21粒,千粒重3.68克。菌核病发病率23.65%,病指12.84,病毒病发病率18.7%,病指12.09,低抗菌核,低感病毒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36%,硫苷含量21.23μmol/克,含油量40%。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6.0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减产2.75%;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19.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7.8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27.9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94%。2002-2003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2.92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0.32%。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注意增施硼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浙江、上海两省(市)及安徽、江苏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18

  品种名称:丰油701

  选育单位:湖南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湘5A×048R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15天。子叶肾脏形,叶片宽大,叶色深绿,叶缘呈波状锯齿,花瓣覆瓦状、花色深黄,种子园形,种皮黑色。平均株高180厘米,一次分枝数9个,单株角果数350个,每角粒数18粒,千粒重3.8克。菌核发病率3.69%,病指1.91,病毒发病率0.39%,病指0.19,中抗菌核和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18%,硫苷含量36.77μmol/克,含油量41.67%。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8.56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3.71%;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5.56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8.0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7.0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6.09%。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5.12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5.18%。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湖南、湖北、江西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19

  品种名称:核杂7号

  选育单位: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所

  品种来源:48AB×HF02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36天。幼苗叶色较深,冬季匍匐型,叶片缺刻浅,长柄叶裙边明显,叶面平展,蜡粉较厚,花瓣鲜黄色,椭圆形平展,主花序较发达,角果长度中等,种皮黑褐色。平均株高155厘米,分枝节位3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个,二次有效分枝7个,主花序长60厘米,单株有效角果数400个,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3.7克。菌核病发病率23.3%,病指10.68,病毒病发病率18.3%,病指7.6,低抗菌核和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1.06%,硫苷含量35.4μmol/克,含油量40.76%。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3.0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5.97%;2003-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171.3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9.0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2.1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7.67%。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8.8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2.85%。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注意防治菌核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浙江、上海两省(市)及安徽、江苏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20

  品种名称:绵油14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绵101AB×绵恢8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弱冬性核不育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20天。幼苗半直立,花瓣颜色黄色,叶、茎有蜡粉,无刺毛,茎秆绿色,种皮黑褐色。平均株高212.2厘米,一次分枝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98个,每角粒数18粒,千粒重3.5克。菌核病发病率7.29%,病指3.02,病毒病发病率1.31%,病指0.51,低感菌核,低抗病毒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58%,硫苷含量86.46μmol/克,含油量39.08%。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上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4.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2.92%;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6.32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8.8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0.5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4.72%。2003-2004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4.82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4.72%。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注意防治菌核病等病虫害,注意防倒。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四省及陕西省汉中、安康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21

  品种名称:德油8号(原名:杂选3号)

  选育单位(个人):李厚英、王华

  品种来源:156A-3×97-114R

  已往审定情况:2003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长江上游)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杂交种,全生育期长江上游地区平均214天,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223天。叶色微浅绿,裂叶3对,顶叶无明显缺刻,苗期半匍匐,花瓣较大呈覆瓦状,花瓣黄色。平均株高193厘米,分枝高56-70厘米,分枝数10个,主花序长度63厘米,单株有效角450个,每角粒数17粒,千粒重3.7克。低感菌核病,低抗病毒病,抗倒性较好。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25%,硫苷含量23.71µmol/克,含油量4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度参加长江上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9.8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7.15%;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28.3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9.0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4.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8.0%。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上游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38.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0.47%。2002-2004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2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0.84%;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5.4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2.51%。2002-2004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23.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9%;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6.20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8.95%。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适期播种,不宜晚播。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流域的贵州、四川、重庆、云南、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上海9省(市)及江苏、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22

  品种名称:渝黄2号

  选育单位:西南农业大学重庆市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SH32×02P28.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化学杀雄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14.5天。幼苗半直立,叶色浅绿,蜡粉较厚,叶脉白色明显,叶片无刺毛,羽状裂缺,有柄叶长,顶裂片较大,长椭圆形,较平展,边缘略内卷,边缘有轻微锯齿,叶顶端微突出,侧裂片1-2对。株型紧凑,分枝部位较低,分枝角度较小,平均株高179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个,主序长60厘米,单株角果数329个,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3.7克。菌核病发病率8.44%,病指4.36,病毒发病率1.22%,病指0.48,低感菌核,低抗病毒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21%,硫苷含量66.51mol/克,含油量43.19%。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3.5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33.89%;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0.26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1.9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1.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1.42%。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3.2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0.68%。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注意增施硼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23

  品种名称:沪油16

  选育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

  品种来源:汇油50/8801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型常规油菜品种,全生育期平均236天。幼苗生长习性为半直立,有琴状裂叶2对,缺刻较深,叶片中等大小,叶面平展,叶缘有波状缺刻,蜡粉较厚,苔茎为绿色,短柄叶和无柄叶较多,花瓣鲜黄色,椭圆形平展,开花状态侧迭,分枝习性属中生分枝型,主花序较发达,角果长中等,植株呈纺锤形,种子颜色为黑褐色。平均株高150厘米,分枝部位3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9.2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90个,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3.8克。菌核病发病率23.51%,病指11.31,病毒病发病率11.44%,病指6.14%,低抗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74%,硫苷含量21.2µmol/克,含油量41.03%。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0.8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7.65%;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29.9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3.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0.3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4.2%。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4.1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3.01%。

  栽培技术要点:加强菌核病的综合防治,该品种抗裂荚性差,注意适时收获,要求七五层熟时及时收割。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下游地区的上海、浙江两省(市)及安徽、江苏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24

  品种名称:宁油14号

  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作所

  品种来源:中油119×沪9005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常规品种,全生育期平均237天。叶色深绿,子叶肾脏形,叶片较大,叶面少蜡粉,长柄叶叶柄较长,越冬匍匐,冬前生长稳健,抽薹较迟,抽薹后发育较快,花较大,花瓣黄色、鲜艳,种皮黑褐色。株型较松散,平均株高166厘米,一次分枝数9.7个,主花序长度60厘米,单株有效角果数354个,每角粒数23.35个,千粒重3.55克。菌核病发病率20.05%,病指7.88,病毒病发病率16.01%,病指7.37,低抗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52%,硫苷含量25.71μmol/克,含油量42.87%。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29.85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3.45%;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9.3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37%;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44.5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29%。2003-2004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5.62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4.0%。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浙江、上海两省(市)及江苏、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25

  品种名称:皖油19号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9012A×9004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34天。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2-3对缺刻,顶裂片半椭圆形,叶缘浅波状,花瓣较大,覆瓦状,鲜黄色,种皮黑褐色。平均株高15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506个,每角粒数19.7粒,千粒重3.43克。菌核病发病率27.51%,病指13.16,病毒病发病率20.24%,病指9.95,低感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62%,硫苷含量30.32μmol/克,含油量42.9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1.25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2.06%;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3.1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0.1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2.2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1.12%。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5.76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8.63%。

  栽培技术要点:春前苗期生长缓慢,宜适期早播;注意增施硼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浙江、上海二省(市)及安徽、江苏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26

  品种名称:杨油6号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鉴15×加拿大2号//马努///杨油1号/CHR1617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常规种,全生育期平均234天。苗期半直立,叶色淡绿,子叶肾状,花黄色。平均株高164厘米,一次分枝数7.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70个,每角粒数22粒,千粒重3.67克。菌核病发病率23.51%,病指11.19,病毒病发病率15.32%,病指5.9,低抗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38%,硫苷含量19.37μmol/克,含油量40.44%。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0.3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9.85%;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4.42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4.6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4.42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1.13%。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1.2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5.48%。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注意施用硼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浙江、上海两省(市)及安徽、江苏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27

  品种名称:油研10号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料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27821A×942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23天。幼苗半直立,子叶肾形、心叶微紫、深裂叶、裂叶3-4对、顶叶椭圆形,花黄色。平均株高176厘米,一次分枝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03个,每角粒数19个,千粒重3.4克。菌核病发病率13.21%,病指5.78,病毒病发病率3.22%,病指1.87,低感菌核病,低抗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36%,硫苷含量21.56μmol/克,含油量44.45%。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上、中、下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分别为148.21公斤、134.4公斤、130.4公斤,分别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2.28%、10.0%、3.91%;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分别为149.15公斤、176.42公斤、166.3公斤,分别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3.38%、9.58%、5.85%。两年上、中、下游区域试验平均亩产分别为140.7公斤、155.4公斤、148.4公斤,分别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2.83%、9.79%、4.98%。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上、中、下游三片区生产试验,平均亩产分别为129.81公斤、170.94 公斤和169.6公斤,分别比对照中油821增产4.07%、15.89 %和13.34%。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注意增施硼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贵州、四川、云南、重庆、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上海九省(市)和江苏、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28

  品种名称:杂双2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科院棉油所

  品种来源:22A×P044-1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40天。幼苗直立,绿色,子叶肾脏形,苗期发苗快,缩茎段粗壮,长势强,长相稳健,叶厚有蜡粉,叶片有缺刻,琴状裂叶,底部叶片4-5对裂叶,顶裂大而椭圆,叶缘锯齿状,叶柄扁圆,花瓣黄色,种皮黑褐色。平均株高160厘米,一次分枝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20个,每角粒数22粒,千粒重3.4克。菌核病发病率17.61%,病指9.91,低感菌核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2.02%,硫苷含量27.19μmol/克,含油量40.15%。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黄淮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7.86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2.67%;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2.44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减产10.2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5.15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4.11%。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2.08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3.49%。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注意施用硼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地区的河南、陕西南部、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江苏省淮河以北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品种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