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正文

临储成交破亿吨 玉米库存成功“瘦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03  来源:龙粮网  浏览次数:283
 
 
  截至10月26日,2018年国家临储玉米拍卖累计成交总量10014万吨,同比增加4274万吨,增幅高达74.5%,去库存初战告捷。随着临储库存下降,后市供应压力随之减小。 
 
  据中华粮网统计,自2018年国家临储玉米拍卖至今,共进行了28周,累计投放玉米总量为21990万吨,累计成交总量突破1亿吨,成交比率45.5%。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0月26日,2018年国家临储玉米拍卖累计成交总量10014万吨,同比增加4274万吨,增幅高达74.5%,由此粗略推算,国内临储玉米库存水平降至8000万吨以下,去库存可谓初战告捷。随着临储玉米库存下降,后期玉米市场供应压力也随之减小。 
 
  拍卖时间提前底价低于预期 
 
  2018年临储玉米拍卖较往年提前,4月初国家就公布了拍卖底价。其中,吉林地区:2013年产玉米1300元/吨,2014年产1400元/吨,2015年产1450元/吨;内蒙古兴安盟及其以北、黑龙江:2013年产1250元/吨,2014年产1350元/吨,2015年产1400元/吨;内蒙古通辽及其以北、辽宁:2013年产1350元/吨,2014年产1450元/吨,2015年产1500元/吨。 
 
  从公布的拍卖底价来看,2014年产玉米价格比2013年产高100元/吨,2015年产比2014年产高50元/吨,整体定价比较合理,而且低于市场预期,可以看出国家去库存的决心和信心。合理的定价机制也奠定了今年拍卖成交情况较好的价格基础。 
 
  拍卖成交走势大体呈“U”型 
 
  从历次拍卖成交率来看,大体呈现“U”型走势。4月12日拍卖首周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拍卖成交率接近90%,随后成交率开始持续走低。一方面,拍卖持续进行,随着拍卖粮陆续出库,市场粮源供应有保障;另一方面,下游需求未见明显好转,需求受限也是导致成交率走低的原因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第13周拍卖成交率降至年度低点,为23.86%;从第14周到第18周,拍卖成交率一直在低位徘徊,第19周开始成交情况再次好转,成交率开始上行,特别是最后两周,临储玉米拍卖临近尾声,成交出现翘尾行情,周度成交率再度攀升至70%。 
 
  成交率如此之高,主要原因:一是随着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进口玉米和替代品受限,增强了市场对国内玉米的需求,尤其是临储玉米拍卖,同时这也是国内玉米现货价格底部稳步抬升的原因之一;二是本年度玉米主产区灾情频发,引发市场主体对新季玉米产量的担忧,再加上种植成本增加,预计新季玉米价格高开,也变相刺激市场主体对拍卖玉米的采购热情。 
 
  市场强势上涨或有回调风险 
 
  近期,国内玉米市场整体偏强,现货价格呈现持续上涨态势,华北地区涨势尤为明显,周度涨幅5~60元/吨。以山东省为例,该地区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价连续上调,个别企业挂牌价已经超过2000元/吨。 
 
  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0月29日,山东寿光金玉米收购价1990元/吨,较上周同期上涨20元/吨;新丰淀粉1990元/吨,上涨34元/吨;诸城兴贸2000元/吨,上涨50元/吨;恒仁工贸1980元/吨,上涨30元/吨;滨州金汇1940元/吨,上涨30元/吨;邹平西王2040元/吨,上涨44元/吨;英轩酒精2010元/吨,上涨40元/吨;沂水大地1976元/吨,上涨26元/吨。 
 
  东北产区玉米价格稳中有涨,深加工企业多数仍以拍卖粮源为主,个别企业开始收购新玉米,开秤价格同比偏高。目前,吉林深加工企业主流挂牌价1550~1650元/吨,黑龙江企业1450~1610元/吨。 
 
  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0月29日,吉林公主岭中粮和黄龙已开始挂牌收购新玉米,挂牌价1650元/吨,与上周同期持平;嘉吉生化1550元/吨,中粮榆树1600元/吨,持平;燃料乙醇1650元/吨,上涨10元/吨。黑龙江中粮肇东依旧停收;青冈龙凤玉米收购价1680元/吨,较上周同期上涨30元/吨;绥化昊天1610元/吨,上涨50元/吨;北安象屿1540元/吨,上涨25元/吨。 
 
  目前,产区新季玉米陆续上市,上市初期农民惜售情绪不可避免,加之市场主体的看多热情,玉米价格整体仍将偏强运行,但华北涨势过快,与东北的价差已明显拉大,后期或面临一定回调压力。但今年玉米品质普遍好于去年,且种植成本增加,预计玉米市场价格回调空间有限。 
 
  不过,非洲猪瘟疫情频繁出现,对市场心理影响较大,如果后期疫情范围继续扩大,势必对生猪养殖及饲料需求带来不利影响,进而影响玉米需求。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