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安徽发布权威专家关于加强小麦赤霉病防控的建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0-31  来源:安徽农网  浏览次数:432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办公室转发

关于加强我省小麦赤霉病防控建议的通知
 
小麦产区各市、县(市、区)农委,委属有关单位:
 
  小麦赤霉病是我省小麦生产上重大流行性病害,一旦发生流行,将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小麦收储和农民增收。近日,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马传喜提出《关于加强我省小麦赤霉病防控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我省小麦赤霉病防控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根据省政府负责同志 批示精神,现将《建议》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安徽省农业委员 会办公室关于印发 2018-2019 年度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意见的通知》(皖农办植〔2018〕119 号)精神,一并抓好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小麦赤霉病防控,事关稳粮增收和 提质增效,各地务必高度重视,把小麦赤霉病防控摆上议事日程, 加强组织协调,落实保障措施,从秋种抓起,切实推动小麦赤霉 病全程防控技术落地见效。
 
  二、完善技术方案。各地要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建议》,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方案并组织实施。委属有关单位要对照《建议》,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努力形成一个全链条的赤霉病防控网。
 
  三、广泛开展宣传。各地要充分利用媒体、田间课堂、专家讲座、科技赶集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大力宣传普及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着力营造小麦赤霉病防控良好氛围,努力提高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到位率。
 
  四、搞好指导服务。委属有关单位要加强沟通与协作,立足于全程防控,加强工作指导。在赤霉病防控关键时期,各地要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包村联户,深入田间地头,切实加强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服务。
 
  附件:关于加强我省小麦赤霉病防控的建议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办公室
 
2018 年 10 月 24 日
 
附件:
 
关于加强我省小麦赤霉病防控的建议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马传喜
 
  近年来,由于感病品种南移、田间发病条件适宜、病原菌抗药性增强以及越冬寄主玉米面积的扩大等因素,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越来越高。赤霉病流行成灾,不仅降低小麦产量和品质,还造成小麦籽粒中真菌毒素的积累,对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为了提高我省小麦赤霉病防控的成效,根据赤霉病防控技术的最新进展、产业需求及生产条件的变化,总结近年的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1.调整防控策略
 
  小麦赤霉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改变“品种+药剂”的传 统防治观念,立足于全程防控,在优化种植结构、选育抗病品种、使用高效防治技术、加强产后服务等方面多措并举,综合施策, 才能达到持续控制病害、切实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目标。
 
  2.优化种植结构
 
  玉米和水稻秸秆是赤霉病菌完成周年循环的主要越冬寄主, 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前茬为玉米的田块赤霉病发病程度是大豆茬田块的 1.66-2.97 倍。因此,我省淮北地区应保持较为平衡的大豆和玉米种植比例,适当扩种大豆、压缩玉米;淮河以南地区,应鼓励发展稻虾养殖、粳糯稻等生育期较长的一季中稻,冬季小麦、油菜、蔬菜、绿肥作物轮作休耕,多样化发展。
 
  3.选育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选育是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基础措施。淮河以南使用的红皮品种扬麦及宁麦系列,抗性一般较好,重点是淮北地区, 来自河南、山东的感病品种种植面积较大,部分品种甚至延伸到了淮河以南地区,是赤霉病流行的高风险因素。
 
  经过最近几年的筛选培育,我省在抗赤霉病品种选育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安徽、江苏在这方面的研究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因此,应进一步加大皖麦抗病品种替代豫麦、鲁麦感病品种的步伐,降低病害流行风险。
 
  4.推广先进耕作技术
 
  麦田中裸露的玉米和水稻秸秆帮助赤霉病菌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是抽穗扬花期小麦感染赤霉病的菌源基础。因此,应采用先进的农机技术,大力推行土壤翻耕,将还田秸秆掩埋在 20cm 以下土层,压低菌源基数。这项措施还有利于淮北砂姜黑土的治理,可以一举两得。
 
  5.合理使用农药
 
  小麦赤霉病预防关键是要抓住小麦抽穗扬花阶段感染期,及时喷施对路药剂。由于赤霉病化学防控窗口期短、时效性强,应在准确发布预报预警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病虫害专业化防治装备精良、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作用,大规模开展集中统一防治,提高防治效率。
 
  由于赤霉病菌对传统使用的多菌灵农药已产生了明显抗药性,多菌灵抗性菌株的致病力和产毒素能力明显增强,并已上升 为田间的优势群体。因此,应改用氰烯菌酯、戊唑醇等新型农药。
 
  6.重视产后服务  
 
  赤霉毒素的产生基本上有两个阶段,一是在小麦的田间病穗上,二是在收获入仓前。近年来,由于收获季节多雨,收获麦粒 水分含量高,田间感染了赤霉病的小麦在短短几天内就会产生大 量的赤霉毒素,而这一点往往被粮食部门忽视。因此,应加强收获期管理,及时清选赤霉病粒并干燥入仓。应支持粮食经营主体 加快分布式烘干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为分散农户服务的机制, 防止毒素二次污染。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