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视点]我国小麦生产现状及育种未来发展趋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5-19  来源:种业商务网  作者:刘志勇 王道文等  浏览次数:304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发展小麦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市场需求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和阐述了我国小麦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对2017年小麦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1、我国小麦生产现状
 
      小麦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是世界上总产量第二的粮食作物,仅次于玉米,世界上约40%的人口以小麦为主要食粮。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是中国第三大粮食作物,占当年世界小麦生产总量的17%和消费总量的16%,其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十年我国小麦生产连续丰收,种植面积稳定在2390万公顷,总产量逐年提高,2017年小麦总产量1.29亿吨,比2006年增长17.4%,其中单产提高是小麦总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过去40年间,小麦单产从1978年的1840公斤/公顷提高到2017年的5410公斤/公顷,在全球范围内已处在较高水平。近十几年来,春麦区、西南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面积不断下降,小麦主产区集中到黄淮麦区(约占总产70%)和长江中下游麦区。对我国小麦生产贡献最大的省份依次是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和江苏等,这5个省份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75%。适应机械化收获的高产、矮秆、抗逆、优质的品种得到大面积普及,优质麦产业有较快发展,但品质类型仍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2017年进口优质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400万吨左右,在小麦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同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本的提高越来越限制了小麦产业的竞争力,今后需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重点发展绿色、高效、营养、健康的小麦产业,建立种植—收贮—加工—产品的产业链条。
      
      2、我国小麦育种未来发展趋势与对策
 
      中国小麦生产在过去的30年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保证了国家口粮安全。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本不断增加,小麦生产面临着提升质量、降低成本和保护环境的挑战。广大消费者在目前吃饱吃好的基础上对市场上优质、营养、健康的小麦产品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优质专用小麦尚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考虑我国人民大众饮食生活习惯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应培育适合加工馒头、面条、面包、糕点等多样化食品类型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小麦产品的营养成分和风味品质。
      
      积极应对极端气候条件变化和不正常天气条件导致的高频率小麦病、虫、高温、低温、干旱、倒伏、涝等危害,培育抗病、抗倒、节水、抗逆、广适、养分高效的小麦品种,逐渐降低生产中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尤其是近年来小麦冬季冻害、拔节抽穗期低温冷害、生长后期干热风危害、生长期干旱胁迫、赤霉病频发、重发和发病范围北移、主推品种白粉病抗源狭窄、条锈病菌毒性变异(V26/CYR34)与流行导致的Yr24/Yr26/YrCH42抗性丧失、叶锈病近年重发、常发纹枯病、蚜虫、吸浆虫、孢囊线虫等多种病虫害多发、频发,以及生长后期风雨影响对抗倒伏性和抗穗发芽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小麦是需要农业灌溉用水的主要作物,在华北平原和黄淮小麦主产区地下水水位不断降低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小麦品种间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筛选、创制和选育雨养条件或节水耐旱小麦资源和品种,结合节水、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减少小麦生长期间灌溉用水量,即可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又能保证小麦产量。
      
      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依然是小麦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的主体,企业在育种与新品种示范推广中的作用将不断增强,但由于其研发基础和力量薄弱以及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形成完整的资源创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产品产业化链条,院企、科企合作将越来越广泛。此外,品种试验和审定渠道增加,但新增的这些渠道在品种比较试验流程、管理和水平上还存在一定的规范化问题,预期未来几年品种审定数量较多,但存在品种比较鉴定时间较短、范围较小、缺乏对多种病虫害和环境适应性的评价等问题,对小麦生产可能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2017年通过国审小麦新品种有26个,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陕西等小麦主产区省份审定小麦新品种数分别为27、19、12、27、10和13个。从审定品种的主要特性来看,高产、抗病、优质、广适仍然是未来小麦育种最重要的目标性状。一些专用型小麦品种(如黑小麦、糯小麦等)由于尚未建立起通畅的产业化和市场渠道,市场总体的需求量较小。此外,山东农业大学田纪春教授主持完成的“多抗广适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山农20及其选育技术”成果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育种技术方面,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需要依靠品种间杂交常规育种技术。由于商业化育种对出品种的急迫需要,越来越多的杂交组合选配和选育将围绕部分大面积高产品种间的杂交,导致新培育的品种(系)间遗传相似性不断提高,原创型突破性种质和品种越来越少。今后需要重视和大力加强种质资源的原始创新,以保持小麦新品种培育和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小麦中克隆到的功能基因偏少,育种家可用的基因及其标记十分有限,目前可用的标记多局限于品质性状和抗病性等,需要不断加强小麦重要性状功能基因克隆、优异等位变异发掘和功能标记开发,使小麦全基因组选择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有机结合,加快小麦遗传改良进程,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继续创新小麦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技术,突破我国小麦主栽品种转基因基因型和效率限制,为小麦基因组编辑育种奠定基础。(来源:基因农业网)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