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种玉米将处罚”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值得深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4-02  来源: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800
 

      最近,种业圈都在讨论贵州凯里市舟溪村下发《调整玉米种植结构通知》一事。通知规定,禁止在村内多处地方种植玉米,若被通报或处罚将免去三年的合作医疗补贴。327日晚间,澎湃新闻从凯里市舟溪镇政府获悉,由于舟溪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并未向镇政府备案,其下发的通知已停止执行。

640.webp

      一份奇葩通知,一种权力惯性。农业产业结构如此“冷酷无情”地调整、还厚脸皮地附加着陪绑上村民的补贴权益——这究竟是打赢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攻坚战呢,还是将形式主义官僚作风推行到底? 

      种玉米还是“种风景”?

      有人说,好好的经书被歪嘴和尚念坏了。这话未必尽然,却也不算为过。调结构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只要工作到位、理解到位,谁也不会跟长远利益过不去。但有个前提不要忘了:调整产业结构只是引导,而种什么不种什么,还得农民说了算。田地是承包给农户的,经营自主权在农民手里。种玉米又不是需要雷霆关停的“落后产能”,村里面就算“为了你好”,手也不能太长、更不能越界。

      好心不能办坏事,有权不能太任性。这个通知被大家当做笑话来看,丢人的还在于以下两个地方:第一,你说不许种植玉米,姑且当做是前瞻的善意。但令人狐疑的是,很多被禁止种玉米的地点,是“公路沿线”“公路景区看得到的地方”。这就让人蒙圈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为了方便“谁”来看风景的吗?如果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说白了,不过是种给领导视察看看的。看得见的,就乖乖地别种了,看不见的,随便你玩儿。这种呼之欲出的形式主义思维,跟当年的荒山刷绿漆简直是同一个“style”。

      第二,对于种玉米的农户竟然下狠手——将其行为与合作医疗补贴挂钩。谁给的这个权力?什么人该享受医疗补贴,当属于政策明文规定部分,就算是村集体掏钱,动不动就搞“捆绑搭售”的那一套,是把公共福利当恩赐了?基层组织的这种荒唐行为,既违反了程序正义,也是不合情理的。当然,根据当地回应,“该通知未备案,不符合相关程序,应由镇人民政府责令改正,现通知已停止执行”。问题是,在媒体曝光、丑闻落地之前,上级主管部门出面纠正过了吗?

      土豆玉米、西瓜白菜,各有各的偏好,各有各的喜爱。没错,规模种植是方向、结构调整是导向,但是千万不要忘了,尊重农户的自主权益比强制性经济收益更叫人心安。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攻坚战,恐怕不是这么去“打赢“的。就算玉米真的绝迹了,民心恐怕也失去了、法治信仰恐怕也丢掉了。扶贫要讲路子,不要玩套路;调结构要讲规矩,不要不上谱。尤其是乡村振兴的路还很漫长,公共政策不少、财政投入更多,千万别让形式主义牌官僚作风继续长袖善舞了。当然,这种奇葩通知,还是建议纪检监察部门好好查查,看看背后还有哪些一脉相承的“滑稽戏”吧。

      “种玉米将处罚”折射基层法治化短板

      出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优势产业发展的目的,选择规模种植,这固然没错。可以说,当地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但出于我为你好的目的,就选择强制性种植,如若不然,若被通报或处罚将免去三年的合作医疗补贴,则侵害了人们的自主选择权利,显然是一种权力的任性乃至滥用,更是基层决策缺乏法治思维的体现。

      虽然,该通知已经被叫停,当地政府立行立改的姿态是积极的也是及时的,但这件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却不能就此止步。我们不禁想问:该村下发如此通知的底气在哪里?在“公路沿线”“公路景区看得到的地方”禁止种玉米,究竟是为了在上级面前刷存在感还是真的为了产业结构调整?涉及人民切身利益的决定有没有履行相应的程序?不种玉米就通报或免去三年的合作医疗补贴的依据在在哪里?

      事实上,类似这样缺乏法治思维的公共决策不乏先例。此前,为迎接“世界水日”,“提高居民节水惜水意识”,山东省滨州市水利局和住建局19日联合发布通知称,将于22日停水11个小时。最后,在舆论的广泛质疑中,活动不得不取消。还有的,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要求“复婚不准操办酒席,违者礼金全部没收”。凡此种种,任性和随性的公共决策乃至红头文件,侵害的是人民的切身利益,损伤的是相关部门的社会公信力,也暴露了基层决策的法治化建设不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严格遵守宪法法律,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这为规范基层决策立下了规矩、划下了红线。公共决策,因其事关广泛的人民权益,因此,在制定之初,就应该科学论证、民主决策、依法办事,否则,权力就会乱操心,人民的利益就可能被侵害。尤其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现实语境下,涉及基层的公共决策还会更多,内容更广泛,更应该补齐法治短板。因此,各级各部门不妨引以为鉴,确保公共决策的出台都必须有法律依据或者法律授权,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要求落地落实、贯彻始终,守住底线、不逾红线,为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汇聚更多的法治力量。(来源:玉米联盟)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