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法规 » 正文

北京市进口蔬菜品种引种试验规范(试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4-27  来源:北京种业信息网  浏览次数:218
 
 关于实施《北京市进口蔬菜品种引种试验规范(试行)》的通知
 
京农种站字〔2016〕25号
 
各进出口种子企业:
 
      为进一步规范进口种子企业开展进口蔬菜品种的引种试验,规范进口大田用商品种子的蔬菜品种的引种试验报告,依据《进出口农作物种子(苗)管理暂行办法》和农业部相关规定及要求,并结合我市进出口实际情况,我站制定了《北京市进口蔬菜品种引种试验规范(试行)》,自2016年5月1日起施行,请各单位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北京市进口蔬菜品种引种试验规范(试行)
 
      北京市种子管理站
 
      2016年4月26日

附件:
北京市进口蔬菜品种引种试验规范(试行)
一、目的意义
按照《进出口农作物种子(苗)管理暂行办法》,为指导进口种子企业规范开展进口蔬菜品种的引种试验,考察品种的适应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规范进口大田用商品种子的蔬菜品种的引种试验报告,做好进口蔬菜品种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范。
二、适用范围
规范中所指的试验是申请首次进口大田用商品种子时,所需开展的2个生育周期的引种试验,作物包括番茄、辣椒、茄子、菠菜、芹菜、叶用莴苣、结球甘蓝、花椰菜和青花菜。
三、 试验设置
1.小区试验面积和株数视不同作物而定,基本按照每个品种不少于90株,或者面积不少于30安排。
2.对照品种:对照应选择同类型(新类型除外)、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主栽的品种。对照的试验面积和株数可以适当减少。
3.安排2个生育周期的试验,时间可以有重合,但至少相差半个月。
4.试验地点:应选择能代表北京自然条件和生产管理水平的地区。试验地周围无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的植物及其他障碍物。土地平整、地力均匀,无检疫性有害生物。前茬作物及栽培管理措施一致;具备良好的排灌措施。
四、播种和田间管理
1.播种:同一试验播种应在同一天完成。不同农作物根据生产情况采取直播或者育苗的播种方式。
2.田间管理:应进行正常的田间管理(有特殊要求的除外),各种措施应及时、一致。同一项作业同一天完成。
五、试验记载项目和标准
主要包括物候期、主要农艺性状、丰产性、商品性、抗逆性、抗病性六个方面。不同作物,要求不同。详见附录。
六、收获和测产
品种达到商品成熟后,适时收获。
七、试验结论
根据田间调查和测产结果,得出结论。
八、其他要求
试验结束需提交2个生育周期引种报告,还需提交反映本品种特征特性的两张纸质版彩色照片,一张是能反映其商品器官(如植株、叶、穗、粒、果、种子)的照片,照片中要有品种名称和对照,一张小区整体照片。
九、其他
其他作物参考本规范开展试验。

附录A北京市进口番茄品种适应性试验引种报告记载项目和标准
A.1 试验品种、类型及来源
品种名称、类型(普通番茄、樱桃番茄)和来源。
A.2 试验设计
A.1.1 对照名称。
A.1.2每个品种栽培株数不少于90株。
A.3 试验地基本情况和田间管理
A.3.1试验地点、土壤肥力、基肥种类和数量、前茬作物。
A.3.2主要栽培要点,涉及播种(种植密度、播种量、播种面积、亩播种量),浇水、施肥、病虫草管理及采收。
A.4 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A.4.1主要物候期
A.4.1.1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A.4.1.2定植期:定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A.4.1.3始收期:30%植株第一穗果商品成熟期,以月/日表示。
A.4.1.4末收期:最后一次收获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A.4.2主要农艺性状
A.4.2.1栽培茬口:早春大棚、夏秋播种、越冬温室。
A.4.2.2熟性:统计从播种期到商品果始收期的天数,依据分级标准确定熟性。
极早(<100d
早(100~105d
中(106~120d
晚(121~125d
极晚(125d
A.4.2.3用途:鲜食、生食、加工。
A.4.2.4生长习性:分为有限、无限。
A.4.3丰产性
A.4.3.1前期产量:总采收期前1/3所收获的产量,单位kg
A.4.3.2单产:在整个采收期,单位面积采收的番茄商品果实的重量,单位kg/hm2
A.4.3.3平均单果重量:第二穗果成熟期调查10株全部果实数,计算平均重量,单位g
A.4.4商品性
A.4.4.1果实形状:第二穗果成熟期调查,果形有扁圆、圆、高圆、椭圆等。
A.4.4.2果实颜色:红色、粉红色、黄色等。
A.4.4.3成熟果果肩:第二穗果成熟期开始调查,果肩有轻、重、无。
A.4.4.4果实整齐度:第一至第三穗果成熟期调查,采收10株全部果实,目测分为好、中、差。
A.4.4.5口味:分甜、酸、甜酸适中、淡。
A.4.4.6畸形果率(%):第一至第三穗果成熟期,调查各小区15%植株的全部果实数及畸形果和裂果数,并算出畸裂果率。畸裂果率(%=畸裂果数/调查总果数×100
畸形果标准:
明显皱褶或洼洞
果脐直径:
大果(150g以上),果脐直径≥1cm
中果(90g150g),果脐直径≥0.5cm
裂果标准:成熟果实果面有深达果肉的纵裂或环裂,一条裂口超过2cm,数条总长超过5cm者为裂果。
A.4.4.7商品果率(%):能够达到本地上市标准的商品果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淘汰的果实包括畸形、裂果、空果、病果、未完全发育果等,淘汰的果实应计入总产量。
A.4.5 抗病性
A.4.5.1番茄病毒病(参考)
A.4.5.1.1鉴定时期和方法
在始收期至盛果期调查病株率和病情指数。
A.4.5.1.2病情调查分级标准
--0级:无症状;
--1级:明脉、轻花叶;
--3级:花叶;
--5级:重花叶、皱缩、少数叶片畸形;
--7级:重花叶、多数叶畸形或植株轻度矮缩、丛簇或叶柄、茎产生坏死条斑;
--9级:叶片严重畸形甚至线叶,植株严重矮缩或簇生状或茎部严重坏死至全株坏死。
A.4.5.1.3群体抗性分类标准
--高抗(HR):0<病情指数≤ 2   
--抗病(R ):2  病情指数≤15
--耐病(T ):15  病情指数≤30  
--感病(S ):30<病情指数≤100
A.4.5.2 番茄叶霉病(参考)
A.4.5.2.1鉴定时期和方法
在始收期至盛果期调查病株率和病情指数。
A.4.5.2.2病情调查分级标准
--0级:无症状;
--1级:叶片上出现退绿至黄色病斑;
--3级:叶片病斑上产生少量白色菌丝,但无孢子;
--5级:叶片病斑上产生菌丝和孢子;
--7级:叶片病斑上产生大量菌丝和大量孢子,且菌丝发展到上部叶片,但无孢子;
--9级:上下叶片出现大量病斑、菌丝和孢子。
A.4.5.2.3群体抗性分类标准
--免疫(I):0<病情指数≤ 5         
--抗病(R):5 <病情指数≤15 
--耐病(T):15 <病情指数≤30 
--感病(S):30<病情指数≤100
A.4.5.3根结线虫病(参考)
A.4.5.3.1鉴定时期和方法
测产后,取根调查。
A.4.5.3.2病情调查
每个小区取50%以上的植株,以发病率表述。
A.5试验结论
根据田间调查和测产结果,得出结论,对特殊优异性状进行重点描述。

附录B 北京市进口辣椒品种适应性试验引种报告记载项目和标准
B.1试验品种、类型及来源
品种名称、类型(甜椒、辣椒)和来源。
B.2试验设计
B.2.1对照名称。
B.2.2每个品种栽培株数不少于90株。
B.3 试验地基本情况和田间管理
B.3.1试验地点、土壤肥力、基肥种类和数量、前茬作物。
B.3.2主要栽培要点,涉及播种(种植密度、播种量、播种面积、亩播种量),浇水、施肥、病虫草管理及采收。
B.4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B.4.1主要物候期
B.4.1.1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B.4.1.2定植期:定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直播品种记为“直播”。
B.4.1.3始花期:30%以上植株第一朵花开放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B.4.1.4始收期:小区30%植株第一次采收门椒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B.4.1.5终收期:最后一次采收标准商品果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B.4.2主要农艺性状
B.4.2.1栽培茬口:早春大棚、夏秋播种、越冬温室。
B.4.2.2熟性:统计从定植期到商品果始收期的天数,依据分级标准确定熟性。
极早(<31d
早(31~35d
中(36~50d
晚(50~55d
极晚(>55d
B.4.2.3用途:鲜食、生食、加工。
B.4.3丰产性
B.4.3.1前期产量:总采收期前1/3所收获的产量,单位kg
B.4.3.2单产:整个采收期内单位面积采收的辣椒商品果实的总产量,单位kg/hm2
B.4.3.3单果重:采收盛期从10个植株中选出成熟的10个商品果进行称重,取平均值,单位g
B.4.3.4始花节位:调查10株,取平均值。
B.4.4商品性
B.4.4.1果形:采收盛期从10个植株中选出成熟的10个商品果进行目测,果形包括牛角形、羊角形、灯笼形、线形、指形等类型。
B.4.4.2果色:采收盛期从10个植株中选出成熟的10个商品果进行目测,果色包括深绿、绿、黄绿、红、黄、白等类型。
B.4.4.3果面特征:采收盛期从10个植株中选出成熟的10个商品果进行目测,果面光滑与否,光泽有无,棱沟深浅,皱折多少。
B.4.4.4果纵径:采收盛期从10个植株中选出成熟的10个商品果,测量果实纵径,取平均值,单位cm
B.4.4.5果横径:采收盛期从10个植株中选出成熟的10个商品果,测量果实基部横径,取平均值,单位cm
B.4.4.6果肉厚:采收盛期从10个植株中选出成熟的10个商品果,在果实中部横切测定,取平均值,单位cm
B.4.4.7辣味:采收盛期从10个植株中选出成熟的10个商品果进行品尝,用辣,中辣,微辣,甜评价。
B.4.5抗病性
B.4.5.1病毒病(参考)
B.4.5.1.1鉴定时期和方法
在始收期至盛果期调查病株率和病情指数。
B.4.5.1.2病情调查分级标准
--0级:无病或无可见症状;
--1级:明脉、轻花叶;
--3级:花叶;
--5级:重花叶、皱缩、植株矮化、株高仅为健株的 2/3
--7级:重花叶、叶变窄、植株矮化、株高仅为健株的 1/2
--9级:严重花叶畸形、植株茎部或生长点坏死,濒于死亡。
B.4.5.1.3群体抗性分类标准
--高抗(HR):0<病情指数≤ 5   
--抗病(R ):5 病情指数≤15
--中抗(MR):15<病情指数≤30
--耐病(T ):30  病情指数≤50  
--感病(S ):病情指数>50
B.4.5.2疫病(参考)
B.4.5.2.1鉴定时期和方法
在盛果期调查病株率和病情指数。
B.4.5.2.2病情调查分级标准
--1级:茎基部稍有变黑,叶片不萎蔫或可恢复性萎蔫;
--2级:幼苗根颈部变黑达1cm2cm,叶片部可恢复性萎蔫,下部叶片偶有脱落;
--3级:幼苗根颈部变黑超过2cm,叶片明显萎蔫或落叶明显;
--4级:幼苗茎部变黑缢缩,除生长点外全部叶脱落或整株萎蔫;
--5级:植株枯死。
B.4.5.2.3群体抗性分类标准
--高抗(HR):0<病情指数≤ 10         
--抗病(R):10 <病情指数≤20 
--中抗(MR):20 <病情指数≤30 
--耐病(T: 30<病情指数≤50
--感病(S):病情指数>50
B.5试验结论
根据田间调查和测产结果,得出结论,对特殊优异性状进行重点描述。

附录C 北京市进口茄子品种适应性试验引种报告记载项目和标准
C.1试验品种、类型及来源
品种名称、类型(长茄、圆茄)和来源。
C.2试验设计
C.2.1对照名称。
C.2.2每个品种栽培株数不少于90株。
C.3试验地基本情况和田间管理
C.3.1试验地点、土壤肥力、基肥种类和数量、前茬作物。
C.3.2主要栽培要点,涉及播种(种植密度、播种量、播种面积、亩播种量),浇水、施肥、病虫草管理及采收。
C.4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C.4.1主要物候期
C.4.1.1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C.4.1.2定植期:定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直播品种记为“直播”。
C.4.1.3始花期:30%以上植株第一朵花开放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C.4.1.4始收期:30%植株上的门茄达到商品果采收的标准,并开始第一次采收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C.4.1.5终收期:最后一次收获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C.4.2主要农艺性状
C.4.2.1栽培茬口:早春大棚、夏秋播种、越冬温室。
C.4.2.2熟性:统计从定植期到商品果始收期的天数,依据分级标准确定熟性。
极早(<40d
早(40~50d
中(51~70d
晚(71~80d
极晚(>80d
C.4.2.3用途:鲜食、生食、加工。
C.4.3丰产性
C.4.3.1单产:在整个采收期内,单位面积采收的茄子商品果实的总重量,单位kg/hm2
C.4.3.2单果重:对茄商品成熟期,随机采收5株以上的10个商品成熟果,称取总重量,计算平均数,单位g
C.4.3.3始花节位:第一朵花的着生节位。随机统计10株,取平均值。
C.4.3.4前期产量:总采收期前1/3所收获的产量,单位kg
C.4.4商品性
C.4.4.1萼片:对茄商品成熟期,达到商品成熟度的正常果实的果萼上刺的有无,分为有刺、无刺。
C.4.4.2果纵径:对茄商品成熟期,随机采收10个达到商品成熟度的正常果实,测量果脐到果基部的长度,单位cm
C.4.4.3果横径:对茄商品成熟期,随机采收10个达到商品成熟度的正常果实,测量与纵径垂直的最大横切面直径,单位cm
C.4.4.4果形:对茄商品成熟期,扁圆形、圆形、高圆形、长筒形、短筒形等。
C.4.4.5果色:对茄商品成熟期,黑紫、浅紫、绿、白等。
C.4.4.6果肉色:对茄商品成熟时,果肉的颜色,分为浅绿、白绿、白。
C.4.4.7果肉质地:疏松、致密。
C.4.4.8裂果现象:多、少、无。
C.4.5抗病性
C.4.5.1白粉病(参考)
C.4.5.1.1鉴定时期和方法
在采收始期至盛果期调查病株率和病情指数。
C.4.5.1.2病情调查分级标准
--0级:全株无病;
--1级:全株1/4以下的叶片有少数病斑;
--2级:全株1/2以下的叶片有少量病斑或1/4以下的叶片有较多的病斑数;
--3级:全株3/4以下的叶片发病或1/4以下的叶片变黄枯死;
--4级:全株3/4以上的叶片发病至全株叶片枯死。
C.4.5.1.3群体抗性分类标准
--高抗(HR):0<病情指数≤ 10   
--抗病(R ):10 病情指数≤20
--中抗(MR):20<病情指数≤30
--耐病(T ):30  病情指数≤50  
--感病(S ):病情指数>50
C.4.5.2黄萎病(参考)
C.4.5.2.1鉴定时期和方法
在采收始期至盛果期调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C.4.5.2.2病情调查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根部有少量叶片表现半边发黄病症;
--2级:植株半边叶片多数变黄,有时在烈日下开始出现萎蔫现象;
--3级:植株多数叶片出现黄化,早发病的半边植株叶片明显出现枯萎现象;
--4级:全株叶片黄化至失水萎蔫枯死。
C.4.5.2.3群体抗性分类标准
--高抗(HR):0<病情指数≤ 10         
--抗病(R):10 <病情指数≤20 
--中抗(MR):20 <病情指数≤30 
--耐病(T: 30<病情指数≤50
--感病(S):病情指数>50
C.5试验结论
根据田间调查和测产结果,得出结论,对特殊优异性状进行重点描述。

附录D 北京市进口芹菜品种适应性试验引种报告记载项目和标准
D.1试验品种及来源
品种名称和来源。
D.2试验设计
D.2.1对照名称。
D.2.2每个品种试验小区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
D.3试验地基本情况和田间管理
D.3.1试验地点、土壤肥力、基肥种类和数量、前茬作物。
D.3.2主要栽培要点,涉及播种(种植密度、播种量、播种面积、亩播种量),浇水、施肥、病虫草管理及采收。
D.4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D.4.1主要物候期
D.4.1.1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D.4.1.2发芽期:小区内30%芹菜种子萌动出芽到子叶展开,第一片真叶出现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D.4.1.3定植期:育苗移栽时,定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直播品种记为“直播”。
D.4.1.4收获期:芹菜达到商品要求的采收时间,以月/日表示。
D.4.2主要农艺性状
D.4.2.1 栽培茬口:早春大棚、夏秋播种、越冬温室。
D.4.2.2熟性:从播种期到该品种商品标准的天数。
  (﹤110d
中(110d~140d
 (﹥140d
D.4.2.3用途:鲜食、生食、加工。
D.4.3丰产性
D.4.3.1单产:正常收获期,单位面积收获商品芹菜的总产量,单位kg/hm2
D.4.3.2单株重:随机采收10株,去根,称取总重量,计算平均值,单位g
D.4.4商品性
D.4.4.1株高:采收前,自基部短缩茎至植株顶端最高处的自然高度,单位cm
D.4.4.2株型:叶片抱合形态,分为直立、半直立、斜立。
D.4.4.3叶色:分为黄、黄绿、浅绿、绿、深绿。
D.4.4.4空心度:叶柄长度1/2处横断面有、无空腔,分为有、无。
D.4.4.5侧芽数:短缩茎上的侧芽,单位个。
D.4.4.6香味:芹菜的香味强弱,分为淡、中、浓。
D.4.5抗病性
D.4.5.1黑腐病(参考)
D.4.5.1.1鉴定时期和方法
采用苗期鉴定法。
D.4.5.1.2病情调查分级标准
--0级: 无病症
--1级: 幼苗叶零星产生褐色病斑;
--2级:幼苗1/3叶片产生褐色病斑
--3级:幼苗1/2叶片产生褐色病斑坏死病斑
--4级:幼苗2/3叶片产生褐色病斑坏死病斑
--5级:幼苗叶片全部干枯死亡
D.4.5.1.3群体抗性分类标准
--高抗(HR):0<病情指数≤ 4         
--抗病(R):4 <病情指数≤10 
--中抗(MR):10 <病情指数≤20 
--感病(S: 20<病情指数≤30
--高感(HS):病情指数>30
D.5试验结论
根据田间调查和测产结果,得出结论,对特殊优异性状进行重点描述。

附录E 北京市进口菠菜品种适应性试验引种报告记载项目和标准
E.1试验品种、类型及来源
品种名称、类型(有刺、无刺)和来源。
E.2试验设计
E.2.1对照名称。
E.2.2每个品种试验小区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
E.3试验地基本情况和田间管理
E.3.1试验地点、土壤肥力、基肥种类和数量、前茬作物。
E.3.2主要栽培要点,涉及播种(种植密度、播种量、播种面积、亩播种量),浇水、施肥、病虫草管理及采收。
E.4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E.4.1主要物候期
E.4.1.1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E.4.1.2出苗期:小区内60%以上植株出苗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E.4.1.3收获期:小区植株营养生长达到最大、尚未抽薹前一次性收获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E.4.1.4抽薹期:小区内30%雌性植株达到5cm以上抽薹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E.4.2主要农艺性状
E.4.2.1栽培茬口:早春大棚、夏秋播种、越冬温室。
E.4.2.2熟性:从播种期到产品器官始收期的天数。
极早 (﹤20d)
早(21~40d
中(41~65d
晚(66~80d
极晚(﹥81d
E.4.2.3用途:鲜食、生食、加工。
E.4.3丰产性
E.4.3.1单产:正常收获期,单位面积上收获的商品菠菜的重量。单位kg/hm2
E.4.3.2单株重:收获期,单个植株地上部的质量,单位g
E.4.4商品性
E.4.4.1株型:据菠菜叶基部的伸展方向与地平面的夹角,分为直立、半直立、开展。
E.4.4.2叶形:收获时,植株中部完全伸展叶片的形状,分为近圆形、卵形、椭圆形、戟形、披针形。
E.4.4.3叶色:收获期,植株中部完全伸展叶片正面的颜色。分为黄绿、浅绿、绿、深绿。
E.4.4.4叶数:单株抽出并展开、叶片长度>2 cm的叶数。
E.4.4.5叶厚:收获期,植株最大叶片的叶脉正中间两侧的叶片薄厚程度。
E.4.4.6叶片平展度:收获期,菠菜叶片正面光滑或者皱缩的程度,分为平滑、微皱、皱、多皱。
E.4.4.7叶柄韧性:分为易折、中等、不易折。
E.4.4.8叶柄长度占比:叶柄占叶片长的比例,单位%
E.4.4.9涩味:菠菜可食用部分的口感,分为淡、中、浓。
E.4.5抗逆性
E.4.5.1抽薹早晚
  统计从出苗到露薹期的天数,按照下列标准,确定种质的抽薹早晚。
极早( 60d
早(60~200d
中(201~215d
晚(216~230d
极晚(﹥230d                                                                                                                                                                                                  
E.4.6抗病性
E.4.6.1霜霉病(参考)
E.4.6.1.1鉴定时期和方法
抗性鉴定采用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法。
E.4.6.1.2病情调查分级标准
--0级:无症状;
--1级:接种点出现轻微坏死斑,坏死斑面积占叶面积1%~25%
--2级:坏死斑明显,坏死斑面积占叶面积26%~50%
--3级:坏死斑明显,坏死斑面积占叶面积51%~75%
--4级:坏死斑明显,坏死斑面积占叶面积76%以上。
E.4.6.1.3群体抗性分类标准
--高抗(HR):病情指数≤ 1         
--抗病(R):1 <病情指数≤10 
--中抗(MR):10 <病情指数≤20 
--感病(S):20<病情指数≤45;
--高感(HS):保护地病情指数≧45
E.5试验结论
根据田间调查和测产结果,得出结论,对特殊优异性状进行重点描述。

附录F北京市进口叶用莴苣品种适应性试验引种报告记载项目和标准
F.1试验品种、类型及来源
品种名称、类型(结球、半结球、散叶)和来源。
F.2试验设计
F.2.1对照名称。
F.2.2每个品种试验小区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
F.3试验地基本情况和田间管理
F.3.1试验地点、土壤肥力、基肥种类和数量、前茬作物。
F.3.2主要栽培要点,涉及播种(种植密度、播种量、播种面积、亩播种量),浇水、施肥、病虫草管理及采收。
F.4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F.4.1主要物候期
F.4.1.1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F.4.1.2收获期:小区80%植株达到商品成熟度时的收获日期,以月/日表示。
F.4.1.3抽薹期:小区30%植株开始抽薹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F.4.2主要农艺性状
F.4.2.1栽培茬口:早春大棚、夏秋播种、越冬温室。
F.4.2.3熟性:统计从播种期到商品器官收获的天数,并与熟性中等的对照品种对比。
极早(早于对照品种15d以上)
  (早于对照品种5~14d
  (基本与对照同期成熟)  
   (晚于对照品种5~14d
极晚 (晚于对照15d以上)。
F.4.2.4用途:鲜食、生食、加工。
F.4.3丰产性
F.4.3.1单产:正常收获期,单位面积收获商品器官的重量,单位kg/hm2
F.4.3.2单球()重:收获期,以10个叶球()为观测对象,求其平均质量,单位g
F.4.4商品性
F.4.4.1结球性:叶片抱合程度,分为结球、半结球、散叶。
F.4.4.2叶面褶皱:分为平滑、皱、多皱。
F.4.4.3叶色:分为浅绿、黄绿、绿、深绿、紫红。
F.4.4.4焦边:春茬作物,叶边有无出现发黄、发烂,严重程度,单位%
F.4.4.5叶球紧实度:分为紧、中、松。
F.4.4.6叶球形状:采收期,叶球的形状,分为扁圆(叶球纵茎明显小于横径),近圆(叶球纵茎与横径基本相当),高圆(叶球纵茎明显大于横径)。
F.4.4.7苦味:无,微苦,苦。
F.4.5抗逆性
F.4.5.1耐抽薹性:统计从播种期到露薹期的天数,并与熟性中等的对照品种对比。
极早  (早于对照18天以上)
     (早于对照月9~17天)
      (与对照同期成熟)
      (晚于对照约9~17天)
极晚    (晚于对照18天以上)
F.4.6抗病性
F.4.6.1霜霉病(参考)
F.4.6.1.1鉴定时期和方法
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法。
F.4.6.1.2病情调查及病情分级标准
--0级:无病症;
--1级:接种点出现轻微坏死斑;
--3级:坏死斑明显,直径小于0.5cm
--5级:坏死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3以下;
--7级:坏死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3~2/3
--9级:坏死斑面积占叶面积的2/3以上,至干枯。
F.4.6.1.3群体抗性分类标准
--高抗(HR):0≤病情指数<10         
--抗病(R):10≤病情指数<30 
--中抗(MR):30≤病情指数<50 
--感病(S):50≤病情指数<70;
--高感(HS):病情指数≧70
F.5试验结论
根据田间调查和测产结果,得出结论,对特殊优异性状进行重点描述。

附录G北京市进口结球甘蓝品种适应性试验引种报告记载项目和标准
G.1试验品种、类型及来源
品种名称、类型(普通甘蓝、紫甘蓝)和来源。
G.2试验设计
G.2.1对照名称。
G.2.2每个品种栽培株数不少于90株。
G.3试验地基本情况和田间管理
G.3.1试验地点、土壤肥力、基肥种类和数量、前茬作物。
G.3.2主要栽培要点,涉及播种(种植密度、播种量、播种面积、亩播种量),浇水、施肥、病虫草管理及采收。
G.4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G.4.1主要物候期
G.4.1.1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G.4.1.2定植期:育苗移栽时,定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G.4.1.3结球期:50%植株心叶向内互相包合或者卷合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G.4.1.4收获期:80%植株的叶球达到商品要求的采收时间,以月/日表示。
G.4.1.5抽薹期:小区50%植株花薹开始抽生时间,以月/日表示。
G.4.2主要农艺性状
G.4.2.1栽培茬口:早春大棚、夏秋播种、越冬温室。
G.4.2.2熟性:同期播种,记录小区90%植株达到适宜采收的天数,按对应天数确定熟性。
极早 (﹤50d)
早(50d~60d
中(60d~80d
晚(80d~100d
极晚(100d
G.4.2.3用途:鲜食、生食、加工。
G.4.3丰产性
G.4.3.1单产:正常收获期,单位面积收获的叶球的重量,单位kg/hm2
G.4.3.2单球重:收获期,除去外叶及外茎后的叶球净重,单位g
G.4.4商品性
G.4.4.1株高:正常收获期,植株最高处距离地面的垂直高度,单位cm
G.4.4.2株型:莲座后期或者结球始期,莲座叶叶簇生长状态,即外叶叶柄与土壤平面的夹角。分为直立、半直立、半开展、开展。
G.4.4.3叶球形状:正常收获期,成熟叶球的形状,分为扁圆、近圆、椭圆、倒卵圆、心脏形。
G.4.4.4叶球外露性:成熟叶球和莲座叶的相对位置或高度,分为不露、轻露、中露、多露。
G.4.4.5叶球色:正常收获期,成熟叶球表面的颜色,分为绿白、黄绿、浅绿、绿、深绿、蓝紫、紫红。
G.4.4.6外叶色:正常收获期,中部莲座叶正面的颜色,分为浅绿、绿、深绿、灰绿,紫绿、紫、深紫。
G.4.4.7叶球紧实度:正常收获时,叶球抱合的松紧程度,分为松、中、紧、极紧。
G.4.5抗逆性
G.4.5.1叶球裂球性
适时收获后,定期调查记录小区叶球裂球情况。按照叶球裂球率达到15%所对应的天数,确定品种的裂球性。
极易(≤1d
易(1d~3d
中(3d~5d
不易(5d~7d
极不易(≧7d
G.4.6抗病性
G.4.6.1  芜菁花叶病毒病(TuMV)(参考)
G.4.6.1.1鉴定时期和方法
采用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法。
G.4.6.1.2病情调查及病情分级标准
--0级:无病症;
--1级:接种叶出现少数褪绿斑点,心叶明脉或轻花叶;
--3级:心叶及中部叶片轻花叶或明脉;
--5级:心叶及中部叶片花叶,极少数叶片皱缩成畸形;
--7级:中上部叶片重花叶,部分叶片畸形、皱缩或有坏死斑点,植株稍矮化;
--9级:多数叶片严重花叶、畸形或有坏死斑,植株明显矮化甚至死亡。
G.4.6.1.3群体抗性分类标准
--免疫(I):病情指数为0
--高抗(HR):0<病情指数≤5         
--抗病(R):5<病情指数≤15 
--中抗(MR):15<病情指数≤30 
--感病(S):30<病情指数≤50;
--高感(HS):50<病情指数≤100
G.4.6.2黑腐病(参考)
G.4.6.2.1鉴定时期和方法
采用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法。
G.4.6.2.2病情调查及病情分级标准
--0级: 无病症;
--1级: 接种叶出现褪绿斑,病斑扩展深度≤3mm
--3级: 3mm<病斑扩展深度≤6mm
--5级: 6mm<病斑扩展深度≤10mm
--7级: 10mm<病斑扩展深度≤15mm
G.4.6.2.3群体抗性分类标准
--免疫(I):病情指数为0
--高抗(HR):0<病情指数≤5         
--抗病(R):5<病情指数≤15 
--中抗(MR):15<病情指数≤30 
--感病(S):30<病情指数≤50;
--高感(HS):50<病情指数≤100
G.5试验结论
根据田间调查和测产结果,得出结论,对特殊优异性状进行重点描述。
附录H北京市进口花椰菜和青花菜品种适应性试验引种报告记载项目和标准
H.1试验品种、作物及来源
品种名称、作物(花椰菜、青花菜)和来源。
H.2试验设计
H.2.1对照名称。
H.2.2每个品种栽培株数不少于90株。
H.3试验地基本情况和田间管理
H.3.1试验地点、土壤肥力、基肥种类和数量、前茬作物。
H.3.2主要栽培要点,涉及播种(种植密度、播种量、播种面积、亩播种量),浇水、施肥、病虫草管理及采收。
H.4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H.4.1主要物候期
H.4.1.1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H.4.1.2定植期:育苗移栽时,定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H.4.1.3花球显球期:小区50%植株出现花球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H.4.1.4花枝抽出期:小区50%植株抽出花枝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H.4.1.5花球收获期:小区80%植株花球达到商品要求的采收时间,以月/日表示。
H.4.2主要农艺性状
H.4.2.1栽培茬口:早春大棚、夏秋播种、越冬温室。
H.4.2.2熟性:统计从播种期到始收期的天数。
极早 (≤45d)
早(45d~60d
中(60d~75d
晚(75d~110d
极晚(≧110d
H.4.2.3用途:鲜食、生食、加工。
H.4.3丰产性
H.4.3.1单产:花球正常收获期,单位面积收获的达到商品成熟度的花球的重量,单位kg/hm2
H.4.3.2花球重:收获期,除去莲座叶及花球外部短缩茎,留两层小叶的花球净重。单位g
H.4.4商品性
H.4.4.1株高:收获期,植株最高处距地面最大高度,单位cm
H.4.4.2株型:收获期,植株莲座叶叶柄与土壤平面的夹角,分为直立、半直立、开展。
H.4.4.3花球色:正常收获期,成熟花球的绒球状花枝或花蕾群外表的颜色,分为白、浅绿、绿、深绿、蓝绿、橘黄、紫。
H.4.4.4花球形状:收获期,成熟花球的形状,分为扁圆、近圆、高圆。
H.4.4.5花球紧密度:成熟花球的绒球状的小花球的疏密程度,分为松、中、紧。
H.4.4.6花球外露性:收获期,成熟花球与莲座叶的相对位置或高度,分为不露、中露、多露。
H.4.4.7花球光滑度:花椰菜花球表面有无毛,分为有毛或光滑。青花菜花球球面小叶的有无,分为有叶、光滑。
H.4.4.8花蕾/花粒大小均匀度:收获期,成熟花椰菜花球的最小一级花梗上花粒的大小或青花菜成熟花球花蕾群众花蕾大小的均匀程度,分为均匀,不均匀。
H.4.4.9花茎中空:青花菜收获处主茎有无空洞,分为无、有。
H.4.5抗逆性
H.4.5.1抽薹性
统计从播种期到50%植株开始抽出花枝的天数,确定抽薹性。
极早(<60d
早(60~100d
中(100~150d
晚(150~200d
极晚(>200d
H.4.6抗病性
H.4.6.1   芜菁花叶病毒病(TuMV)(参考)
H.4.6.1.1鉴定时期和方法
采用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法。
H.4.6.1.2病情调查及病情分级标准
--0级:无病症;
--1级:接种叶出现少数褪绿斑点,心叶明脉或轻花叶;
--3级:心叶及中部叶片轻花叶或明脉;
--5级:心叶及中部叶片花叶,极少数叶片皱缩成畸形;
--7级:中上部叶片重花叶,部分叶片畸形、皱缩或有坏死斑点,植株稍矮化;
--9级:多数叶片严重花叶、畸形或有坏死斑,植株明显矮化甚至死亡。
H.4.6.1.3群体抗性分类标准
--免疫(I):病情指数为0
--高抗(HR):0<病情指数≤5         
--抗病(R):5<病情指数≤15 
--中抗(MR):15<病情指数≤30 
--感病(S):30<病情指数≤50;
--高感(HS):50<病情指数≤100
H.4.6.2黑腐病(参考)
H.4.6.2.1鉴定时期和方法
采用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法。
H.4.6.2.2病情调查及病情分级标准
--0级:无病症;
--1级:接种叶出现褪绿斑,病斑扩展深度≤3mm
--3级: 3mm<病斑扩展深度≤6mm
--5级: 6mm<病斑扩展深度≤10mm
--7级: 10mm<病斑扩展深度≤15mm
H.4.6.2.3群体抗性分类标准
--免疫(I):病情指数为0
--高抗(HR):0<病情指数≤5         
--抗病(R):5<病情指数≤15 
--中抗(MR):15<病情指数≤30 
--感病(S):30<病情指数≤50;
--高感(HS):50<病情指数≤100
H.5试验结论
根据田间调查和测产结果,得出结论,对特殊优异性状进行重点描述。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